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中国中铁“开路先锋”卓越人物】李建学

来源: 时间:2021年09月28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他只有中专学历,却被工友称为技术上的“老师傅”;他曾是一名农民工,如今已经稳居项目领导岗位;他是80后小伙,却被人称作生活中的“老大哥”。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六局铺架分公司第十项目部副经理李建学。

  从“小白”到“技术通”

  2008年,李建学从铁路技校毕业,满怀激情地来到中铁六局铺架分公司,被安排到架梁施工中一个最基础的岗位。对于这项工作,很多人觉得不用费心也不用费脑,有把力气就够了。可李建学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文凭低文化不能低,起点低要求不能低,在现场干活就要学知识、长本事,闯出一番天地来。”他暗下决心,要掌握架梁施工技术。

  初到工地,一切既新鲜又陌生,师傅手里施工图纸在他眼里就像是“天书”,眼前的一切让他感觉自己就是一个“门外汉”。但这并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反而成为他追梦的动力,对这陌生的一切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

  “不懂就要学,不会就要问。”李建学自嘲道:“笨鸟就要先飞。”李建学开启了实践学习之路。他跟着师傅王振全忙前忙后,成了师傅的得力助手。工作中,他勤学好问,刻苦钻研,遇到不懂的东西,随问随记,下班后再对照书籍自学研究。

  王振全发现李建学勤快好学,对他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学。”师傅的话给了他巨大的鼓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3个月就掌握了平常人要花1到2年时间才能掌握的架桥机维修、组装和拆解技术。那几年里,他边施工边学习,记了30多本笔记,撰写的心得体会有60多万字,从一个初入项目部的“小白”成了地地道道的“技术通”。

  从规定动作到创新推广

  在2009年北同蒲增建四线架梁施工中,每架设一孔梁都需要花费6个小时对架桥机1号柱进行倒镐过孔。面对紧张的工期要求,李建学怎么也坐不住了,心里暗想:“怎样才能提高倒镐效率呢?”工友们说,这种施工方式都沿用了这么多年,大家一直都是这么干。

  李建学是那种“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在施工时他带着问题思考,休息时闷头研究。没几天的时间,一份采取夯车起吊倒镐过孔的施工方案就摆在了大家面前,过孔作业时间整整加快了2个小时,工友们都惊叹不已。

  在广昆铁路工程施工中,为了抢时间保工期,李建学进行多次数据测算,反复研究论证,决定采用架桥机在路基爬行的方式进行转场,仅用了2小时40分架桥机就爬过了212米路基。他研发的DJ180架桥机在短运距转场的新工艺在全公司成功推广。

  凭借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他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常规,让一道道呆板的工序活了起来,使一项项粗笨的操作变得更加精细。

  他发明的“电机定时反转法”和“间断开启升温法”,成功破解了液压油在低温环境中施工堵塞溢流阀,进而造成液压系统失压、制动失控的难题。提出的“无轨组装架桥机法”,在古大线、石家庄货迁、北同蒲增建四线等重点工程均取得成功。截至目前,他牵头完成的技术创新已有25项。

  从工友到朋友

  有人说李建学带着农村人的质朴,是个苦干实干的人;也有人说他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是个巧干会干的人。李建学认为:“再能干也不能单打独斗地干,发挥团队的力量才是硬道理。”

  他在项目部组建了学习小组,一有时间便组织身边的80后、90后青工学习安全技术知识,研讨架梁和小改小革方案,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学习和总结的架桥机施工经验、电气焊技术等知识传授给他们,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师傅是个热心人,现场技术手把手地教,理论知识点对点地讲,生怕我们学不会。” 参加工作2年多的邱俊勇说,“现在我是架桥机的指挥,虽然自己独当一面,但我还是喜欢跟着师傅干活,跟着他我心里踏实。”

  李建学希望身边的工友都能尽快地成长起来,都变成懂业务、技术精施工能手,那样就都可以独当一面了。他将自己数年来在施工生产中所做的笔记和积累的经验传授给8名徒弟。在他的精心培养下,这8名徒弟如今全部都担任重点工程的作业队长,在施工一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被评为中国中铁“十大新型农民工”后,集团公司划拨了专项经费成立了“李建学工作室”。从此,他更是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学习和总结的架桥技术经验传授给工友们,一起研讨技术革新方案,攻克施工生产难题,在他的组织带领下,“李建学工作室”共攻克了18项施工生产难题。

  在传授技术上,工友们都非常信服李建学,在生活中,李建学和工友们也是打成一片。“刚来项目部的时候,感觉施工条件太艰苦,而且看不到什么前途,心理浮动很大。但是李大哥总是鼓励我们,学好技术,长了本事,成为骨干,才能让人高看。”一名90后青工说。李建学总是把他的亲身经历讲给身边工友,开导他们走出思想困境。在李建学眼里,他们都是自己的兄弟,自己的亲人,让他们成长才是自己的心愿。  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