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中国中铁“开路先锋”卓越人物】张明

来源: 时间:2021年12月2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话用在中铁建工西北分公司的张明身上一点不为过。34年的工作历练,他从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中国中铁十大专家型工人、“开路先锋”卓越人物,在施工一线,用勤奋、努力、钻研、专注践行了最美劳动者的深刻内涵。
    勇做工作中的排头兵
    1987年12月,张明接替父亲,成为铁道部建厂局三处三队的一名管道工。他初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第一次面对工程图纸时,就像在看“天书”。从那时起,稍有空闲,他就围着师傅问这问那,苦活脏活抢着干,就是为了师傅能多教点技术要领。工友们看到他在本子上写写画画,都劝说:“这是技术员干的活。咱们这里大学生那么多,你一个工人,瞎折腾啥?”他只是憨笑着说:“各位师傅啊,我水平低,要是再不努力,就吃不上饭啦。”不懂,就一点一点学;不会,就一个一个攻破。他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一一记录下来,细心琢磨,只要有机会,就拿起焊把练习,慢慢地掌握了焊接技术。一次工作中的机遇,张明所在工班接到上级通知,设计院动力管沟镀锌给水管被冻结,班长紧急组织开会制定解决方案,大家各抒己见,但分歧较多,始终没有敲定方案。他大胆地提出建议:“利用电焊机的地线和焊把线,分段捆绑在管道上进行加热,经过8个小时的持续加热,将被冻结成实心的180米DN100镀锌给水管道全部解冻,保证设计院浴池正常供水工作。”这一提议很快被大家采纳。自此,张明走上了他人生中的改革创新之路。
    坚持奋战在岗位一线
    2011年,张明被选派到西宁参与新西宁站建设,正当他准备在西宁站工程大展身手的时候,一声晴天霹雳打碎了他的生活。2013年4月26日,是公司年度体检出报告的日子。医生打电话来说体检结果显示大脑缺血,建议去做进一步的深入检查。他当时并不以为意,加上青藏线的龙头工程西宁站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管理人员,他一刻不敢松懈,时时刻刻紧盯一线。就这样,又拖了一周有余,直到5月4日,才抽出时间去离工地仅一河之隔的青海省人民医院进行复查,检查结果出来后,确诊为原发性肝癌。那一刻,张明陷入了极度的空白和绝望。脑子里跳出来的东西杂乱无章,生命、事业、家庭,领导、同事、朋友……而这时,正是西宁站抢工的关键时期,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在为目标节点奔忙。他悄悄藏起了化验单及检查报告,将病情的烦恼、压抑全部藏在心中,第一时间又赶回现场。在北京复查的日子里,他得知西宁站负11米地下通道,气温太低,18根集水坑抽向站台的管道被冻实,无法排水,眼看地下通道就要被水淹,他当即放弃复查,买票赶回项目,组织人员,带领安装团队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将被冻结的18根排水管全部解冻。只要工地有困难,他就会第一个冲在前面;只要工地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他总是第一个带头把它拿下。
    员工学习的楷模
    这些年,张明始终闷头学技术、痴情搞革新,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创新。用工友的话说,他是一名个子不高、方法不少的“土专家”,并得了个“金刚钻”的外号。为了提高孔桩清淤效率,保证清淤安全,他自主研发了自装式淤泥吊装桶,巧妙地通过淤泥对吊装桶产生的压力而实现自动装淤。经运用,工作效率比人工清淤快出76倍,更重要的是杜绝了清淤工作中常常发生的伤亡事故。这也是他的第一项国家级专利发明成果。有了第一,就有了第二、第三,张明立足工程建设中的难题,开动脑筋,不断突破自我,开展技术研究,先后获得“自装式淤泥吊装桶”“钢筋间距定位卡”“钢筋保护板”“多功能工地货架”“金属屋面固定卡”“平台固定卡”“施工工地预埋套管”等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7项和百余项小发明,为项目及公司在经济效益、文明施工等方面创造了不错的效益,并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运用。现在,张明每天除了背着一壶中药按时服用外,谁也没见过他愁苦颓废的样子,照样是早出晚归,笑口常开。他说:“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假如我们不能正确面对,就等于向挫折屈服,提早关上生命之门。相反,如果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和勇敢的态度去面对它,战胜它,就一定能看到生命最美丽的风景,让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