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致敬榜样】张海波:地下工程设计攻坚克难

来源: 时间:2022年08月29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张海波工作照1

  “勇于跨越、追求卓越,中国中铁永远是开路先锋……”这首中国中铁司歌,形象地体现了我们中国中铁几代人艰苦卓绝的事业历程,也在张海波的40年奋斗经历中得到了完整展现。

  张海波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隧道与地下铁道专业,进入中铁二院一干就是40年。

  入职后勘测队的三年磨砺,对张海波来说,不仅给了他深厚的沉淀,也给了他日后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动力。

  1986年春,张海波获得了去日本留学进修一年的机会。在日本,他没有浪费一天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受到了研修公司的关注和挽留,但他学成毅然回到祖国,因为他深知,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中国。

  回到祖国后,每当面对困难,张海波常常对自己说,既然选择了回来,就要对得起这个选择,不干出成绩决不罢休。

  虽然他现在被称为“西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奠基人”和“中国铁路隧道专家”,但在40年的征程上,伴随的并不总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漫长的跋涉和潜心耕耘,最终实现从“画图匠”到“行业引领者”的转变。

铁路隧道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设计先头兵

  张海波是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荣获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工匠、中国地铁50周年致敬人物等多项荣誉。他也是张海波劳模(专家)地铁创新工作室室长、中国中铁城市轨道交通劳模(专家型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常务理事会理事长。从业多年,他在铁路隧道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主持完成中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第一条“最快地铁”市域快线、第一条一次修建投运地铁环线、第一条最高标准投运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项目等。与此同时,主编及参编了多项涉及单轨、快线、有轨电车、磁浮交通等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规范,制定了市域快线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并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多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估、技术审查、技术论证等工作。

  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总体技术方面,张海波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条单轨项目——重庆轻轨较新线的设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建设技术标准;在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中完成了地铁A型车迭代升级、交流25千伏牵引供电、快慢车组合运营时速140公里轨道交通快线系统的配套研究和设计,填补了城市轨道交通快线设计空白;组织设计了我国第一座国铁和地铁“同台同向平行”便捷换乘车站,树立了极具价值的典范;针对贵阳地铁地形高差大,首次在地铁中采用了展线技术并形成了长大坡道技术标准成果;在西南地区第一条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成都地铁9号线的设计和研究中,提出了不进行运营期间升级改造、一次开通即达GOA4最高等级的无人驾驶理念。

  在城市轨道交通土建技术方面,张海波在成都地铁1、2号线中组织攻克了富水大粒径砂卵石地层和膨胀岩地层盾构法施工技术难关;针对贵阳地铁岩溶发育地区建造技术难题,他提出了一整套岩溶处理思路及标准。此外,在主动桩基托换、极软土地层土建工程实施对策等领域均有创新性的技术突破。

  在铁路隧道方面,张海波主持完成了一系列西南复杂山区铁路隧道勘察设计项目,包括中缅铁路项目、我国当时最长铁路隧道——高黎贡山隧道(34.5公里)等,对TBM、深大竖井、大型岩溶空洞、断层涌突水、大变形、岩爆、有害气体、放射性处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地下工程“开路先锋”的坚守者

  重庆轻轨是中国第一条单轨,30岁出头的张海波被委以重任,担任项目指挥部指挥长和项目总体。他带领年轻的设计团队边学边干,确保了重庆轻轨的按期开通运营。他组织编制的《跨座式单轨设计规范》,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中国装备走向世界埋下了一粒金种子。该工程被列为“2005年中国十大建设成就”,中铁二院单轨系统综合技术由此跃升至国内领先地位!

  成都平原有着“难以入地”的特点,在沿海城市运用自如的普通盾构机,在这里却因坚硬的卵石和巨石而寸步难行。膨胀力直接作用在管片结构上,结构是否能承受?世界上都没有此类地层采用盾构法的先例,成都地铁设计施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对此,张海波坚持采用盾构法施工,联合各方成功研制了适用于砂卵石地层的盾构机。正是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得成都地铁随后全面开花,短短几年,成都地铁运营规模已位居中国前列。

  地处云南边陲的高黎贡山铁路隧道是当时我国最长的铁路隧道,张海波主持完成的中国铁路总公司课题《高地温深埋特长隧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铁路隧道最长斜井、最深竖井配套的施工组织设计和TBM施工、高地热处理等特殊关键技术,形成了厚达半米的科研报告。

  张海波于2021年获评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这既是对他过往业绩的认可,也是对他未来继续奋斗的鼓舞,在大师笔下,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将跨越山河,勇缚苍龙,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