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Baricho项目的中国菜园

来源: 时间:2023年03月0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走进肯尼亚Baricho项目驻地的后院,红土路上面布满了细小的沙石,隔板围起来的院墙边,零零散散的伫立着几棵茂盛的香蕉树,遮蔽着这处不起眼的角落。中铁十局非洲公司项目建设者开辟出的一大片菜地,就坐落在它的旁边。
  菜地里的品种可真不少,有茄子、黄瓜、辣椒、芹菜、韭菜等蔬菜。微风徐徐,送来清爽的蔬果芬芳,生活区俨然焕发了盎然生机。这块菜园子被项目员工称为“幸福之家”。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肯尼亚爆发以来,Baricho项目遭遇了“吃菜难”。疫情暴发前,每周三内罗毕的中国超市会给项目部定时运送瓜果蔬菜,如果超市送的不够吃,还可以去驻地周围采买;疫情暴发后,内罗毕蔬菜运输难度增加,果瓜蔬菜补给供应不及时,采购当地蔬菜又面临着和当地人近距离接触的防疫风险。大家伙一星期才能吃上一顿青菜,长期得不到维生素补充,很多员工开始出现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症状。于是,Baricho项目部决定自力更生种菜。马林迪的土壤是黏性沙土地,板结在一起像硬石板,一镐头下去就是一个白点。大家采取蚂蚁啃硬骨头的战术,用铁锹等工具一点一点地挖。
  一开始,大家觉得这能有什么困难,可真的把锄头拎在手里,头顶着毒辣辣的日头,不几下就浑身出汗、腰酸背疼。一天忙活下来,一双手纷纷挂了彩,磨出了血水泡。项目部80后和90后的青年员工居多,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式地耕种很少亲身经历过,翻耕土地经验不足。大家开玩笑地说,在国内没体验到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结果在非洲大地上尝了个遍。为了吃上新鲜蔬菜,手上的泡磨了一个又一个,疼得嘴上吸着凉气,也要将蔬菜种子播撒在非洲的土地上。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土地终于翻耕好了,可面对一堆菜种子大家又面面相觑犯了难。该怎么种呢?说干就干吧!大家分头行动,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视频连线咨询家中父母、发动周围亲戚,项目上一时间因为种菜笑话不断,网络的那端也跟着乐呵。为了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大家都铆足了劲向前冲,笨手笨脚地将种子埋入土里,然后每日定时浇水施肥,像呵护小宝宝一样小心翼翼,期待它们可以破土而出。才几天,刚刚播撒的菜籽都长出芽了,茄子开花了,不多久长出了莹莹的嫩果,芹菜不知不觉地多了几片叶子,就连韭菜也噌噌地生长着,种了几天没动静的黄瓜,居然奇迹般地抽出了新芽,辣椒也不甘寂寞地破了土,露出了小小脑袋,仅仅几天,竟然长了有一指高……这一切是多么让人欣喜与激动啊!
  雨季来了。植物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拼命吸吮着赤道地区充沛的雨水和阳光,疯狂生长。可这里的草异常繁茂,除草又成了一项大工程。
  旱季到了,在阳光直射下,室外温度可达50摄氏度。土地贫瘠缺肥,加上旱季毒辣的太阳“烤”晒,种的菜总是“未老先衰”。有时,大家会把自己的饮用水省下来给菜苗灌溉。
  赵瑞昊是这片后花园建设的主要负责人,他和这片贫瘠的土地杠上了,颇有种“不成功不回头”的架势。怎么浇水施肥,怎么应对非洲炎热的环境,哪种蔬菜能在这里快速生长,尤其是在给蔬菜浇水的时间把控上,他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已经总结出独有的一套经验来。例如:蔬菜浇水不能在中午光照最强的时候,如果那时候浇水反而会让蔬菜干枯脱水,最终死亡,每日浇水最合适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
  当第一茬芹菜收获的时候,整个项目沸腾了。小小菜地有乾坤,虽然不大,产量也不是很高,但通过辛勤劳动,大家终于在异国他乡吃上了新鲜可口的家乡菜。
  为了让“菜园子”升级为“后花园”,大家集思广益制作模板,利用散落在料仓周围的余料制作混凝土预制板,邀请分包队伍的师傅们一起行动,指导着大家如何挂线、整平、勾缝和铺设,终于铺就了一条美观整齐的石板路。师傅们还做了石桌、加工了木凳、建造了小凉亭,一系列化腐朽为神奇的操作惊呆了众人,我们的“幸福之家”变得更美了。就这样,在肯尼亚我们有了自己的菜园子,有了自己的凉亭、鱼池。
  这里,也逐渐有了家的模样。 (崔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