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历史的回响丨硝烟已散,断桥犹在,那些英雄故事历历在目

来源: 时间:2021年04月17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辽东半岛,春暖花开。在丹东,这座饱经历史风霜的古城里,一座断桥矗立在水中,钢梁上弹痕累累。桥下,鸭绿江水轻拍水岸,与断桥一道,向后人讲述中华儿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鸭绿江上的断桥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杜鲁门政府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期间不顾中国政府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引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甚至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

  危急关头,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医治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国家建设。面对紧急局势,中共中央经过充分讨论权衡,一致认为中国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一个历史性的战略决策诞生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19日,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在这场军备相差极为悬殊的战争中,中国中铁的革命前辈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奔赴朝鲜战场,用满腔热血和不屈斗志,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英雄壮歌。

  

  中国中铁九局抗美援朝前辈 杨文生

  杨文生,解放战争时期入伍,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独立三团机炮连战士。17岁参军,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1952年,杨文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战争胜利后回国,后参加宝成线等铁路建设,1980年在中国中铁九局(原沈阳铁路局沈阳工程处第五工程段)退休,现年91岁。

  “打仗(抗美援朝)的时候,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列车,当时中国到朝鲜的货物全靠火车运过去。白天他们(美军)轰炸,我们就把车开进山洞里,到了晚上,我们再把车开出来,就这么把东西(物资)运到了前线。”

  谈及牺牲多少名战友,杨文生摆了摆手“不说了,太多了,去了多少人,就老林家的那小子和我回来了!”

  讲到这,杨文生顿了顿,喊了一声“打不垮,炸不烂,钢铁的运输线!”

  

  陈象业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这是一张抗美援朝革命军人证明书,照片上的人叫陈象业,是中国中铁九局六公司离退职工。

  1951年,18岁的陈象业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通讯员,负责传递情报的任务。70年时光荏苒,如今已88岁高龄的陈象业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仍历历在目……

  “在二连当通讯员的时候,有一次美军敌机夜晚轰炸营部,炸弹落在炊事班的房顶上,班长尹仕振出门抱柴火,活了下来,其余8个战友全都牺牲了。我同乡一起放牛的刘发臣也是在那次牺牲的。他们都用白布包(裹)着,没有棺材,埋在了大坑里。”

  

  中国中铁九局抗美援朝前辈 陈象业

  “回营部之后,营长问我‘你害怕不害怕’,我说‘不害怕!’当时,不管大战场小战场,都有危险。大家就凭着这股子劲,把这场仗给打赢了!”

  

  中国中铁九局抗美援朝前辈 王俊起

  这位老人是中国中铁九局七公司离退职工,他叫王俊起,1951年8月1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在五木里,白天负责看守防空电话,晚上负责铁路接车,充当抢修队的“眼睛”和火车的“引路人”。期间,他在防空洞里,一住就是三年。

  “那时候,老美(美军)天天炸江上的大桥(鸭绿江断桥),炸狠了修不过来。我们就在水下搭了浮桥,桥顶上有水,白天飞机过去的时候看不着(桥),等到了晚上,就赶紧从桥上把货(物资)给运过去!”

  

  王俊起展示荣获的纪念章

  “有一次,浮桥被发现了,老美(美军)飞过来就炸,还扔照明弹,看到人就扫射。我们在防空洞蹲了一天一夜。等飞机走了,过去一看,整个桥毁了一大半,大伙也没说啥,抄家伙就干,那时候劲儿真足啊!也不想别的,就是干!拼命干!”

  

  中国中铁九局抗美援朝前辈 周玉珍

  他叫周玉珍,是抗美援朝时期沈阳铁路安东(今丹东)桥梁工程队(今中国中铁九局七公司)的铁道兵。战争时期,他和战友负责鸭绿江大桥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便桥的抢修任务。为了阻止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朝鲜的支援,美军每个白天都会对大桥进行轰炸。

  “那时候,我们白天只能藏在防空洞里,到了夜里跑出去进行抢修。修好了,该过车的过车,该运物资的运物资。等天快亮了,就得赶紧藏起来,因为飞机又要来炸了。有时候遇到特别急的任务,我们就得白天出去,路基旁边都会修一个战壕,飞机来扫射了,我们就赶紧躲进去,飞机飞走了,我们就出来赶紧把路给修好。”

  “有一次,飞机来的突然,一个战友没来得及躲,当场被炸成两截儿!要说看到这个,心里没感触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大伙没一个退的!我们不怕死,就怕桥修不好,耽误了部队过河。”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周玉珍回到祖国,在沈阳桥隧大修段(今中国中铁九局七公司)工作,1978年在沈阳桥隧大修段三分段退休。他的儿子周立明,也是中国中铁九局的一名职工,父子二人均已退休。

  在工作人员和家人的陪同下,92岁的周玉珍来到了当年抢修的鸭绿江大桥边。他扶着桥栏,一步步沿江前行,他要告诉牺牲的战友,如今的中国,美丽而强大,比他们当年想象的,还要好上一百倍!

  谈及老父亲参加抗美援朝铁路建设,周立明说:“当年抢修铁路,他们靠人扛马拉,还要担心飞机轰炸,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列车前行的每一米。后来,我子承父业,成为九局的职工,我们修建的沈丹高速铁路,从沈阳到丹东,只要40分钟就能到了。”

  周立明感慨道,“当年,我们与美国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差距。现在,我们的高速铁路却是世界领先水平。而这一切,才用了几十年!”

  1950至1953年,短短3年的时间,中国中铁九局参加抗美援朝的前辈到底牺牲了多少?已经没有详实的档案来考证。即便是目前健在的人,也数不清或者不忍回忆,但他们的红色精神,却在后代中赓续,成为我们奋进的力量。

  

  赓续前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如今,丹东这座历经战火的英雄城市早已焕发勃勃生机。鸭绿江畔,断桥上游人如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或沿江信步、或驻足聆听,重温那段英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