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历史的回响丨这段“渡江传奇”,我们来守护

来源: 时间:2021年04月0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在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就有这样一处红色遗迹,因为红军当年在此上演了一出惊天动地的“渡江传奇”而闻名于世。

  红色记忆,3万红军摆脱围追堵截

  1935年,为了跳出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粉碎蒋介石欲将红军歼灭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中央红军决定实行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他们准备抢渡金沙江,夺取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金沙江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南麓、横断山脉东麓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水流湍急,难以徒涉,是红军北上的一大险关。如此天险,再加上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要想渡江绝非易事。

  

  红军渡过金沙江的皎平渡口

  1935年4月29日,中央红军自寻甸柯渡出发,分三路向金沙江急进。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中央纵队先遣干部团一部,一昼夜行进100公里,于5月3日晚抢占了金沙江皎平渡口,缴获2艘木船。

  

  红军渡江

  与此同时,红1军团赶到龙街渡口,但江宽水急,国民党飞机经常低空袭扰,架设浮桥没有成功。按照中革军委命令,他们留下少量部队和工兵继续架桥以迷惑敌人,其余抵达皎平渡口。龙云、薛岳果然上当,断定红军要在龙街渡江。中央红军右纵队第3军团抢占了洪门渡口,因船只少,水流急,不能架桥,部队难以迅速渡江,除留第13团在洪门渡江外,其余也改由皎平渡江。

  但红军在皎平渡口一共只找到6艘木船,大船可渡30人,小船只能渡11人。而且,当地还有“夜不渡皎平”的旧俗。这6艘木船,承载着三万多红军的命运,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前途。为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刘伯承等直接指挥,严格渡河纪律,不争不抢,保持秩序,确保渡江安全。

  

  水墨画《群众支持红军——驾渡船》(作者 郑超华) 红军在群众的帮助下,顺利抢在敌人赶到前渡过金沙江

  他们还找到汉、彝、傣、纳西等各族船工36人,杀猪宰羊一天管6顿饭,每天给每个船夫5块大洋工资。船工受红军政策感召,打破“夜不渡皎平”的习俗,6艘船连续摆渡7天7夜,帮助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

  5月9日,三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未掉一人一骑。两天后,当国民党军先头部队赶到金沙江边时,只看到岸边留下的几只破草鞋,红军已不知去向,渡船也没找到一艘,只能望江兴叹……

  

  红军渡江木船

  “金沙江流水响叮当,常胜的红军来渡江。不怕水深河流急,不怕山高路又长……”今天,在金沙江边,这首红军歌曲依然被人们传唱,赞颂着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传奇战史。皎平渡遗址也由此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谋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革命历史,成为弘扬伟大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红色文化遗产。

  挑战极限,红色文物水下封闭保护

  如今,红军北渡金沙江的皎平渡口就位于乌东德水电站库区内,水电站投建后,渡口遗址将被淹没。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这一重要的红色革命遗址,经过文物主管部门、专家学者、设计单位等共同努力,以及国内多个文保单位专家考察研究,最终决定对“皎平渡渡口及山洞遗址”原址实施封闭保护,同时在淹没线以上的区域内选择类似地点进行原样复制模拟展示。该项目成为全国首例深库水淹没区松散岩土体址文物保护工程,也是四川省内投资最大的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工程。

  

  皎平渡口保护示意图

  2019年,应四川省文理县文物保护要求,中国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对“皎平渡口及山洞遗址”原址开始实施水下封闭保护。选择水下封存保护,是留住该历史遗迹的最佳方案,但此种保护方式在国内、国外无论是研究资料还是具体案例均属空白,对中国中铁科研院的文保技术人员来说是一项极限挑战。

  

  2019年2月,皎平渡渡口及山洞洞口原貌

  皎平渡文保项目技术难度非常大,在淹没区实现松散岩土体遗址原址封护预加固,使之在深库水作用下完整保存极为罕见。渡口及山洞遗址处在松散性弱胶结碎石土层,在不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一旦浸水,受到外力集中压迫容易变形溃散,且考虑到乌东德水库高水压、长时间的浸泡,遗址赋存坡体稳定性会逐步降低,坡体整体失稳,将直接威胁山洞遗址的稳定性及原规模保存。

  

  2019年12月底,上方浇筑了混凝土盖板,封闭保护施工已现雏形。

  当前国内外水下文物预加固保护措施极不完善,且无系统性深入研究,更没有相同深水条件下岩土文物保护工程的先例。项目集多学科交叉、科研与施工创新为一体,施工组织难度大,是国内相关领域开创性保护的首次尝试。

  再焕光彩,“皎平渡”新址原貌呈现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长征精神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深入血脉,中国中铁科研人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循着先烈足迹劈波斩浪,发扬“铁军”精神,肩负起保护和发扬中国“红色基因”的伟大使命。

  

  皎平渡的红军洞

  2019年,中国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开始对乌东德水电站淹没区皎平渡渡口及山洞遗址保护与模拟展示工程进行文保施工。为了完成该项目,工作人员经受高达48℃的高温酷暑考验,直面雨季狂风暴雨和迅猛江水急剧上涨的挑战,攻克了汛期临江高水位下人工挖孔桩作业、高悬臂桩板墙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技术难题,确保了项目高效推进。

  

  皎平渡遗址水上复建工程即将完工,新址主要为1:1复建的红色革命窑洞遗址

  2020年1月5日,皎平渡口及山洞遗址主体封护加固工程通过业主验收,采用的深水环境下松散岩土体遗址原址保护方式获得成功,业界专家对这次全新的尝试给予高度评价。

  

  皎平渡原址区封护加固工程是对松散岩土体文物进行深水保护,在国内尚属首例

  2020年3月,“皎平渡”新址建设正式启动,新址主要为红色革命窑洞遗址1:1复建,周边地质灾害治理两个大的分项工程,为后期皎平渡长征文化主题公园的整体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建设做好铺垫。

  今年,中国中铁科研院承建的这项国内外罕见的水下文物保护工程和原样复建工程即将全部完工,为党的百年华诞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在皎平渡新址与旧址的交相辉映下,这座红色遗迹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