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著名的百年老厂山海关桥梁厂,一提起高级工人技师刘之义,干部职工无不交口称赞。30多年来,刘之义在钳工岗位已累计完成700多项技改创新项目,累计为企业创造和节约的价值早已超过了8位数字。仅他为所在企业中铁山桥集团设计和改造的机床就达20余台。
与共和国同龄的刘之义,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在买书难的特殊年代,刘之义在炎热的夏季,硬是用2个月时间将430万字的技术书籍抄了下来。凭着蚂蚁啃骨头的毅力,刘之义硬是啃下了几十门大学专业知识,成为一名“全国自学成才者”。与共和国同龄的刘之义,是中铁工程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一名高级钳工技师。尽管毕业于动乱年代的技校,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在30余年的自学历程中,掌握了几十门高新专业知识。
回忆起当初自学的一段艰难经历,刘之义深情地说:“当时技术书买不到,我就向身边的工程师们借。挑灯夜读后,仍舍不得还人家。我就一狠心,利用两个多月时间,将430万字的两本技术书抄了下来。”
就是靠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刘之义不断地向知识索取营养。从一个公式、一个符号记起,向一道难题、一门学问发起攻关,无论严寒酷暑,不分深夜假日,搞不懂,虚心请教。攻不下,不罢休。如今,刘之义已经自学掌握了几十门高等专业技术知识,成为全国职工自学成才的佼佼者。
1984年,刘之义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把个人的理想与党的事业融为一体。1994年,在计算机只有企业技术部门刚刚接触、极少数人掌握,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的情况下,刘之义却拿出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花了8000多元买了一台当时配置最高的486计算机,而他的月收入不过千元。经过刻苦钻研,刘之义一下成了工人当中学会用CAD绘图的第一人,并且成为企业CAD的高手。
去年,刘之义在承担我国结构最复杂的重庆菜园坝大桥设计当中,大胆提出改变滚轮的设计。在翔实的数据面前,业主被说服了。按照刘之义的设计,滚轮的体积变小了、重量减轻了、效能提高了、寿命延长了。不仅如此,设计的改变,还为企业降低4000多万元的造价。
以知识做根基的刘之义,还敢于向高科技领域禁区挑战。在一次出差的列车上,他第一次了解到振动时效这门高新技术,就萌生了一个奇想,能不能把振动时效引用到道岔尖轨淬火后的时效工艺上。为了圆这个梦,他利用出差的机会,三次登门拜访了大连理工大学的房教授。这位国内振动时效的权威专家,最终被他的执著所打动,破例接待了这名工人,并向他赠送了两本振动时效专业书籍。经过查阅,振动时效运用到高碳钢领域在国内外还没有先例。
在企业的支持下,刘之义经过无数次反复实验,先后取得了上千个数据,最终取得了成功。投入生产之后,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是自然时效的三倍以上,钢轨折断率降低了88%,每根道岔尖轨时效周期由168小时缩短为20分钟,当年创造的效益就是项目投资的25倍。权威部门专家在鉴定这项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新工艺时认为,该项技术属于国内首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他本人被聘为第三届全国机械振动与冲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该成果还被评为铁道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企业对这位工人创新专家委以重任,先后让他担当了芜湖长江大桥、天津塘沽海河大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京长江三桥、重庆菜园坝大桥、广州新光大桥等重点工程重大技术攻关专项课题组的领军人物。而刘之义本人在挑战面前,每一次都不负众望,先后为这些大桥设计改造了多种机床、工装、吊具、卡具等,投入生产中,成了制造这些大桥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
作为革新大王,刘之义的革新成果,几乎遍布山桥集团各个生产单位。仅他研制和改造的各种专用非标机床就达40多台,由他设计的提速道岔各种专用刀具、夹具难以计数。细心的人粗略统计,参加工作30多年,他的革新和发明创造成果多达400多项。为增加企业主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质降耗、双增双节、改进工艺等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做出了重大贡献。
谈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刘之义感慨地说:“我从技术革新的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个人的理想与事业,必须融入党的整个事业当中。个人在其中的作用是非常渺小的,个人的想法就是再完美,如果没有组织上的高度重视,行政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则一事无成。也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刘之义有姊妹四个,而父母始终跟他生活在一起。如今,老父94岁,老母95岁。为了更好照料老人,为了在单位减少对老人的牵挂,刘之义为两位老人请了两个保姆。而他本人由于常年超负荷运转,身体已处于亚健康状态,大脑严重供血不足,时常感到眩晕,不得不靠药物来支撑。即便如此,刘之义仍然身体力行践行“三个代表”,他把对党的忠诚,全部投入到事业当中,白天没有攻下的难关,晚上家中又成了他第二个工作场所,时常工作到深夜。
党和政府也给予了他崇高的荣誉,他先后被评为河北省职工科技明星,河北省、铁道部劳动模范,全国铁路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他的事迹还分别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报道,并被收录在《铁路群英》《中国当代能工巧匠》《中国人物年鉴》等书籍中。
现在,这位知识型工人典范,优秀共产党员,正在用他超人的智慧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投入到当今世界两座最大斜拉桥工程──香港昂船洲大桥和苏通大桥科技攻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