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从泥腿子到技术能手——记中铁二局一公司农民工李显武

来源: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2008年05月05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在中铁二局一公司贵阳枢纽客流园项目部,有一位名叫李显武的农民工,在通过简单求生存的打工过程中,借助在中铁二局发展的平台,深入学习房屋建筑施工相关理论,努力实践施工经验,经过十多年的忠矢不渝的努力,由一位普普通通的杂工班工人成长为砌筑班班长、市级技术能手、中铁二局“金牌职工”、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劳动模范、贵州省“十大杰出农民工”、“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农民工李显武如何从单纯的打工求生存,从一名搬砖运土的“泥腿子”发展到今天的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呢?

勤奋好学  储备知识练本领

      九十年代初期的川渝农村,由于人多地少的原因大部分农民都还比较贫困,李显武的家乡重庆市江津县西湖镇新湾村更是如此,父母是单纯依靠土地刨食的农民,子女有五六个,家庭负担很重,他仅读完高二就辍学了。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困难,李显武与同乡的几位年轻人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家乡来到贵阳,开始走上打工之路。当时,他除了有一副结实的身体和使不完的劳力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技能,只好在建筑工地干些拌灰浆、挑灰浆、搬砖之类的临时杂活。为了在建筑工地站稳脚跟和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他凭着农村人的忠诚厚道,每天总是早出晚归,埋头苦干、勤奋努力,重活累活总是比别人干得多,跑得快,工作态度上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在每月的工资单上,同样的工作时间,有技术的工人不但劳动强度不大,工钱却高出好几倍,而且这种人还不愁没有活干。想不通自己下了那么大的力而得到的报酬却不多,私下在工友面前不时发出抱怨的言语。

      项目部领导知道他的情况后,及时找他谈心,告诉他中铁二局正处于发展壮大的良好时期,农民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司特别注重技术工人的培养,更愿意为想干事的人提供发展平台。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解开了他思想中的疙瘩。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知识改变命运,要想获取更多,就更应脚踏实地学好技术练好本领。从此以后,李显武便由起初的埋头“傻干”转变为“边干边学,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师傅们在放线、砌砖、扎钢筋、立模、关模等施工时,他在放下灰浆担子后,也会不时地看看,重要的施工环节,他都一一牢记在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偷师学艺,他也摸出了一些门道。有时在师傅们抽烟休息时,他也会拿起砖刀,试着砌砌墙。大伙从中也看出他积极向上的苗头,有的师傅在技术上还好心地给予他一定的指点,更激发了他学好技术的热情。通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练就了过硬的泥水、木工等技术。为增长自己的知识才干,在工作之余,他经常找来有关工程识图、建筑施工等方面书籍自学,尽管这些专业书籍对高中还未毕业的李显武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但他仍然坚持学习,不懂的地为了读懂这些书,他虚心向现场技术人员请教,直接把每一项细节弄清楚搞明白。长年累月的学习,在翻得卷起了角的书本上,密密麻麻地留下了他学习时记下的要点和体会,厚厚的笔记本用了一大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他在长年的房建施工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从来没有因为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毕竟,他知道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给自己定出了更高的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2006年4月,他参加了由贵州省职工培训中心举办的初级施工培训班,通过半年的强化培训学习,建筑识图、房屋构造、建筑材料等9个科目的理论考试中,以平均81.6分的好成绩,取得了贵州省建设厅颁发的“建设企事业单位专业管理人员岗位证书”(中级施工员证)。当年下半年,他参加了贵阳市举行建筑技能大赛,他在百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综合成绩位居第九,跻身于前十名的行列,荣获大赛“三等奖”,被授予“贵阳市建筑行业技术能手”和“贵阳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委重任  保质保量立新功

      1998年,由于他工作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综合素质过硬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单位的信任,被委任担当房建砖工班班长。

      作为工班长,他非常注重班组施工的安全质量,凡涉及安全质量的事决不放过。施工高峰时,砖工班的人员最多时达40余人,人员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他对新进人员,认真考察,手把手地教给他们技术,加强对他们的安全质量教育。在施工过程中,他严格把工程质量关,对违章蛮干的行为和事例,决不姑息迁就;对个别操作不到位的地方,宁可返工重来,也决不留下任何瑕疵,更不能留下事故隐患。在花溪迎宾馆工程建设中,他要求大家按优质工程的标准,认真作好每一个部位的施工,宁可慢一点,也要确保施工质量。由于配合创优工作,项目部工班实行的是计件工资,按优质工程的标准施工,费时费力,又不多拿钱,有的工友不理解,他就耐心地作好班组工友们的教育,为工程全面创优奠定了基础。在该项工程建设期间,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庹文升、副省长顾庆金等多次到现场调研,他的砌筑班的现场实作得到了领导的好评。新花溪迎宾馆建成后,成为贵阳市花溪河畔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先后下榻过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针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他认真搞好班组技术革新活动,积极利用“四新”技术解决施工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在贵阳枢纽客流园项目C区外墙装饰过程中,针对大楼装饰面积大,弧形墙与梁柱交叉、小块瓷砖不易找点以及蒸汽砖等技术难题,积极组织操作工人到其他工点组织学习,认真开展科学攻关,努力提高水平度和垂直度,切实将墙面纵、横、弧线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全面完成5100立方米的外墙装修,受到了业主的高度好评。

      作为“兵头将尾”,他加强班组人员的思想教育,给大家中铁二局的发展形势,教育大家要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四处流浪的打工仔来对待,切实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和过硬的工程质量得到企业的帮助和支持。在工作中,他以身作则,要求别人遵守的自己首先模范遵守,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工作尽心尽职,吃苦在前,为大家做出了榜样。在分配工资时,按劳取酬,按照每个人工作量的大小进行较为合理的计算,自己也不多占。因此,大家都服他,从而充分调动了全班人工作的积极性。    

      在他的带领下,全班同志团结一心,确保了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近几年来,参与施工的中铁二局一公司承建的贵州益康制药厂、贵州花溪迎宾馆、贵阳市公安大楼、金阳碧海花园、贵阳客流园区枢纽总站工程,每个项目所承担的施工任务都安全、优质、按期或提前完成,受到了项目部好评。其中:参与施工的贵州花溪迎宾馆会议中心被评为贵州省“黄果树杯”优质工程,贵阳市公安大楼被评为贵州省科技示范工程。

顾大局  不计得失共渡难关

      作为农民工班组,同样面临着市场、资金、效益的挑战。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一些农民工班组注重眼前利益,眼高手低,热衷于效益好、利润高“含金量”重的项目,甚至参与施工过程中达不到理想的经济效益中途退场、撂挑子,与项目部讨价还价,不但让项目管理者感到无从适从,也为项目施工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农民班组只要有那么一次,这个企业是不会用,更不敢用的。随着农民工班信誉评价体系的建立,他们会进入“黑名单”,他们至少在这个企业也算走到尽头。

      李显武带领的这支农民工班组,只要能够维持班组正常运转略有盈利就行了,不在乎工种的优劣和利润的丰歉,这样经营之道确实令人难以理解。他继续说,做企业首先要做好人,不能忘恩负义,更不能挑肥减瘦。要走长期发展路线,农民工班组只能通过踏实肯干才能得到企业的信任,只要信誉建立了,市场就建立了,效益也就有了,走一处打一枪,走一处黑一处,结果什么市场都没挤进去,不如死守一两家。

      贵阳客流园区枢纽总站是贵阳市重点建设工程。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业主经常提出变更,而设计图纸迟迟到不了位,施工不仅形不成大干的局面,反而常常造成停工等待,这下可苦了项目部。工地没有更多的活可干,只能安排做一些零星的杂活,由于量小难度大,每天干下来拿不了多少钱,一些农民工班组陆续退场。在这种情况下,李显武主动地找到项目部领导接下了这些活。在等待变更的几个月时间里,李显武他们确实没有干上多少像样的活,大家的收入明显地少了,虽然有几个兄弟向他提出过,但在他的耐心说服下,谁也没有因此而跳槽到其他地方去,大家共同与企业度过了这个难关。在项目资金难以按时保证的情况下,自己掏腰包保证班组正常开支,还要垫付班组人员工资,毕竟,大部分班组人员家庭条件困难,农村一家子人需要他们寄钱回去养家糊口。最困难的时候,连炊事员都不敢请了,只要让自己的老婆放下“老板娘“的架子,为四十多号工友煮饭。

      2007年4月,中铁二局一公司承建的贵阳客流园区枢纽总站D区动工时离雨季没有多长时间了。这幢大楼建筑面积54312平方米,地下2层,地上25层,总高120米。这么高的大楼,基础施工是关键。该楼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基础梁地模砖的砌筑量大且工期紧。为了在雨季前抢出基础,时间紧,任务重,在项目部施工的另一支人员众多的农民工班组提出了较高的报价。这项工程本来单价就低,项目部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没有同意他们的报价。这支农民工班组自认为人员多,这个活只有他们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坚持不降报价。在这种时候,又是李显武站出来,按项目部发出的单价接下了这项任务。他将班里的工友组织好,分成几个小班轮流干,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2007年7月中铁二局集团公司组织劳模出国考察,想到自己这些年北京都没去过,不要说国外了,内心还是想出去转一转,看一看,感受异国风土人情,但当时正值抢工,为了项目的施工生产,他毅然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不少人认为他憨,个别好心人提醒说“这种机会太难得了,居然这么轻易就放弃了”。他却说“项目越是紧张的时候,我们越要雄起,大家都还年轻,工程干好了,有的是机会”。

心系乡亲 力做致富带头人

      17年来,李显武天天与水泥和砖打交道,与建筑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经他手搬的砖、砌的砖有多少已记不清了。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座座里程碑似的建筑,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靓丽景观,也成了他成长的见证。

      十多年的奋斗使他经济上有了积蓄,生活上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老家的住房由原来的土墙青瓦房扩建为现在的200多平方米的砖混楼房,家中还购置了彩电、音响、洗衣机、冰箱等,而这一切在他当初到贵阳当“打工仔”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物质财富略为宽裕的背后,不忘养育他的家乡,不忘家乡的人民。

      每逢节假日他探亲回乡时,看到还在贫困线上生活的乡亲们,心里总不是滋味。为了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几年来他先后从家乡带出来几十人,现在大都成了技术能手或施工管理人员,大大改善了大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有的旧茅屋换成了新砖瓦房。有些乡邻跟他一起出来,在他的班组学到过硬的技术,凡是能够独撑一面的,只要有创业条件的,他都鼓励他们另起炉灶,寻找更大的发展。徒弟何芝新是在他手上学到真正技术的,两年前走出去了,在贵阳市郊发展,修筑五层以下的楼房不在话下。乡邻李田富从15岁开始跟他学艺,目前已经是另外一个农民工班组的顶梁柱。最让人感慨的是邻居杨老汉,十多年前,他们家只有一间不足五十平米的土屋,由于家庭极度贫困老屋长年失修,每逢刮风下雨,全家人心惊胆寒,不敢呆在屋里,只有在邻居家躲一下,直到风雨过后,才回去收拾残局。儿子杨富民长到十六岁后由跟李显武到了工地,学到了一定的技术,仅六年就修起一幢三层楼高四百平米的楼房。每次回去杨老汉都要请他到家中坐坐,感激之心溢于言表。

      看到乡亲们在自己的带动下生活条件和环境有了可喜的变化,他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他感到最弥足珍贵的还并非物质金钱这些身外之物,而在实践中积累的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艺术才是自己一生享有的真正财富!现在,一个更大的目标摆在他的面前,打算带领乡亲们和广大的农民工学好技术、学习法律,带出一支有技能、懂法守法、综合素质全面的“农民工”队伍,帮助更多的“农民工”脱贫致富,为国家的城市建设和中铁二局持续健康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