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劳模故事【篇2】王刘勋:10分钟翻越“绒麦俄扎”

来源: 时间:2023年06月02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王刘勋

  在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境内,有一处川藏北线的天险瓶颈——雀儿山,它紧邻川藏边界,藏语叫“绒麦俄扎”,意为“山鹰飞不过的山峰”。这里主峰海拔6168米,每年长达8个月被积雪覆盖,山高路远、高寒缺氧,被称为“川藏第一险”。“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便是雀儿山的真实写照。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进军西藏,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人民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在4年多的时间里,数以千计的干部、战士和工人英勇捐躯,打通了川藏公路北线——国道317线,雀儿山公路是国道317线在四川境内海拔最高的一段。
  那时,所有过往车辆都必须翻越主峰海拔6168米的、垭口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长期以来,雀儿山是这条生命线的“瓶颈”,按照正常车速,翻越需要两个小时。修建一条贯穿雀儿山的隧道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解,它将彻底消除长久以来的交通“瓶颈”,为德格等贫困县打通经济大动脉,成为了藏区人民的百年梦想。有着共同梦想的,还有中铁一局员工、西北硬汉——王刘勋。
  2012年6月,王刘勋带领20多名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青年来到海拔4300米的雀儿山隧道安营扎寨。这里海拔高,年平均气温零下18度,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高寒缺氧、环境恶劣、路途遥远、物资匮乏,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5%。想要顺利施工,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供氧。因为氧气一旦稀薄,连机器的反应都将“慢半拍”,而隧道内的含氧量更是只有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一。在没水没电、机械设备动力下降40%的情况下,大家一起住帐篷、喝冰水、吃泡面,在煎熬中才建成了项目驻地。后来,为了解决供氧问题,项目部花了270万自建了氧气站,一条直径1.8米的巨大管道,成为了保证工人施工、机器运转的“秘密武器”,可以源源不断向隧道里面输送氧气,尽管隧道内的供氧已经解决,但新来的员工,还是需要适应高原施工,隔几个小时就要出洞到项目的医务室吸氧。
  隧道刚进洞的130米就打得异常艰难,冰、砂混着塌落的碎石,结构松散破碎,一挖就大量涌水。由于缺氧,工人们只能几班倒,才能保证24小时不停工,可每天进尺只有不到50厘米。“宁走鬼门关,不走雀儿山”的现实拍打着所有参建人员,也让无数人心生胆怯。刚上高原,大家反应剧烈,头晕胸闷、气喘吁吁、睡不着觉,随后血压普遍升高,血红蛋白超标80%。现场的工人,干不了多久就要停下来吸一会儿氧,作业人员换了又换,一些工人没到项目部,就扭头走了,“来这儿不是挣钱,是要命啊!”
  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施工道路的险峻崎岖,复杂多变的施工难题,都是对建设者身体和心智的严峻考验。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奋战,2015年12月,隧道掘进至分界里程,这比计划工期提前了8个月。而后,项目部又继续跨标施工1743米,创造了累计主洞独头掘进4434米、平导掘进4419米的高原奇迹,为隧道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刘勋带领团队扎根高原,就是在用血肉之躯扛起藏区人民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经济发展的向往,“也许今生咱们不会再见面了,但我相信,凡是到过雀儿山的人,都不会忘记这里。”
  为保障施工安全,雀儿山隧道避开了雀儿山最危险的地段,采取了许多人性化和环保的设计:隧道设置了可容纳一辆消防车通行的、兼具隧道通风功能的平行逃生救援通道;隧道洞口设立了30米长的遮雪透光钢篷,既可以利用日照对隧道洞进行加热,也可以避免驾乘人员长时间在洞里行驶后视线与洞外的白雪反射不相适应;隧道内进行了路线的曲线设计,既可防止长时间直线驾驶造成司机的疲劳,又可避免大雪被风直接吹进隧道;为防地下水结冰,排水沟比路面低了两米多;为不破坏环境,施工时,对植被进行了整体移植,施工完后又重新移回,同时设计和建设中还特意将洞口两端引道的路基整体抬高,以消化掘洞弃渣。
  除了安全保障,王刘勋还鼓励项目职工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效,隧道施工克服环境困难,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共计20多项,有高寒地区的空压机房热能回收利用系统、隧道工字钢钢架施工的治具、一种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用气囊封端技术、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升温系统等,为国家高原地区工程施工积累了大量经验。
  2017年9月26日,在上千名工程参建者、设计方、德格县周边群众见证下,7000米长的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终于通车运营,而藏区人民十分钟穿越雀儿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五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让世界向“中国基建”发出惊叹。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工程荣获国际隧道协会2018ITA年度工程大奖,这也是中国公路隧道首次获得此殊荣。工程还入选2019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典工程、2022中国新时代100大建筑,也终于为数千名奋战在高原的英雄们画上一幅不虚此行的满意答卷。
  如今,王刘勋被评为中国中铁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在他的带领下,凭借着参建雀儿山隧道传播的“美名”和积累的高原施工经验,中铁一局先后中标并建设了石渠、白玉、色达等县区的120多条通村公路,累计里程1600公里;参与建设川西多条国道建设,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中,弘扬了“开路先锋”精神贡献了中国中铁力量。十一年的高原筑路历程,也确立了中铁一局“高原筑路 一路争先”的品牌形象,更为中国中铁在川西高原乃至西南地区插下坚定的“开路先锋”大旗。 朱煜喆/作  朱煜喆/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