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男,1990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港航工程有限公司中铁浚6船大副。工作12年,他先后参加了十多个重点工程建设,累计操作挖泥船下斗抓泥18万余次,清淤清礁近650万m³,用实干奋斗书写了中铁港航人的责任与担当。在海南文昌项目负责与项目部对接,合理安排施工确保了各工程节点的任务完成,共同创造了“文昌速度”。制定《机舱设备维护保养细则》,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维保管理,为正常施工提供可靠保障。成立了张进命名的“青年创新工作室”,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勇于创新降本增效。先后荣获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中国中铁“工匠”、中国中铁“青年五四奖章”、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青年岗位能手”、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劳动模范”、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杰出金牌工人”等荣誉。2024年荣获“中央企业劳模”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中铁唯一一家具有港航特级资质的工程局,中铁广州工程局的海上船舶作业是一项与风浪持续斗争的艰苦工作。1990年出生的张进已在海上坚守了3600余个日夜,累计操作挖泥船下斗抓泥18万余次,清淤清礁近650万m³。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他始终坚守初心、修炼匠心,致力成为“开路先锋”精神的海上传承者,用实干奋斗书写了中铁港航人的责任与担当。
砥砺前行“学本领”
基层历练笃学不怠,安全管理常抓不懈。张进于2012年加入中国中铁,在中铁桩1船担任机工期间,从事船舶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中铁桩1”是一艘桩架高度达83米的打桩船,可施打最大桩直径达2.5米。在熟悉机械设备期间,他仅用了两个星期时间,便理清了机舱200多个阀件的位置和作用。他认真细致做好机械维修保养,及时处理问题,不留任何安全隐患,舱底干净整洁、工具摆放整齐,从未因为机器设备的故障而导致停工,在海事部门检查中,得到多次褒奖。
不畏艰辛勤学勤练,积累经验厚积薄发。2014年,张进到中铁浚6船任职,这是一艘非自航抓斗式挖泥船,最大挖深可达50m,作为当时公司建造的第一艘抓斗船,他不畏艰辛,对操作要领仔细琢磨,一个月内便胜任抓斗机操作工作。在机舱管理过程中,他参照中铁桩1机舱的先进经验做法,结合中铁浚6实际情况,制定《机舱设备维护保养细则》,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维保管理,让船机始终以良好状态运转,为正常施工提供可靠保障。
攻坚克难“显能力”
久经历练逐渐成长,肩负使命勇当先锋。通过多个工程的历练,张进逐渐成了船上最好的抓斗机操作员,复杂地质、恶劣海况下都是他来“打头阵”,急难险重任务前都是他来“当先锋”。粤东LNG项目施工区块分布零散且涌浪较大,起抛锚、移船定位频繁,面对困难,他主动请缨独立指挥船舶抛锚定位,并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文昌速度”广受好评,“人船合一”勇创佳绩。2016年春节期间,当大家还在阖家团聚的时候,中铁浚6船已到亚洲最大燃料油调和基地——惠州大亚湾进行清淤工作,他协助船长负责船上甲板、机舱的所有工作,并创下了日清淤泥2.6万多m³的纪录。面对文昌某码头项目施工水域窄,进出货船繁多的状况,他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提前完成施工任务,创造了“文昌速度”,相继得到国防部、海南省政府、三沙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让他达到了“人船合一”的境界,面临阳江项目避让进港船舶多、时间不规律等因素,他仍能保证日平均1万多m³的疏浚量。
?
勇于创新“促增效”
凝心聚力团结青年,提炼经验总结分享。2022年“张进青年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他通过工作室引领作用凝聚船舶青年,发挥青年智慧力量,制定了《抓斗机安全操作规程》《疏浚作业安全注意事项》等安全操作细则;总结了《解、带缆作业流程》《更换抓斗钢丝绳的工作流程》等操作方法,让船舶维保工作流程化、体系化,具备更强的操作性和海况适应性。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勇于创新降本增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使他对船舶每个部件都了如指掌,为减少管路的锈蚀问题,他对抓斗机冷却系统管路进行改造,将和淡水冷却舱水面平齐的管路一分为二,既解决了问题,又便于维修和疏通管路,每年可节省管路维修费用近2.8万余元。为进一步优化抓斗放置、节省斗框制作费用,他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将常规斗框结构改为座架结构,既便于放置,又能节约三分之二的钢材,直接节省制作费用8.6万元,不断发挥创新工作室引领作用为公司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