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铁路,诗与远方

来源: 时间:2022年09月16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申阳  中铁北京局

  八里台的南开校园里,金秋的白杨风影摇动。时间须臾而逝,人海茫茫十几年。见过南国的椰海,北国的雪原,迎接过东海之滨的朝阳,触摸过西北戈壁的风沙,回首望去,连接我和过去的是长长短短的路途,还有沿途看不倦的风景。

  2012年的时候,我刚从京福铁路VI标调回洛阳去筹建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彼时的我来回都是乘坐K32列车,硬卧一坐就是20多个小时,窗外的风景从中原腹地一望无际的麦田,到雄浑的长江,再穿山越岭来到山清水秀的福建建瓯,让在北方长大、北方求学的我很是新奇。那时候我觉得硬卧很好,相比起大学时候从老家河南南阳坐K183的硬座到北京,再转车到天津,硬卧的舒适度提高了很多。我在福建的项目上采风,走遍一个个工区,用脚步丈量那些未来的桥和路,后来合福高铁开通,被誉为最美高铁,带着黄山的云松和武夷山的大红袍开往祖国各地,每每看到都让我忍不住自豪,那跨越山海的铁轨上也有我的青春印记。

  “啥时候能有火车直达就好啦!”这是直到2019年我一直在和父母念叨的话题,也是一名筑路人的乡愁。火车开往家乡,不仅仅是便捷了交通,更是打开一扇窗,让家乡和外界的连接流动起来。在洛阳和郑州上班的将近七年里,回家探亲我只能选择大巴车,有时也会遇到高速堵车,总是把四个小时的路程延长到六七个小时甚至更久。有一年的中秋节,到家甚至已经深夜十一点多,圆月的光辉洒在大地,院落外的桂花树香飘四溢,父母还在客厅里闲聊等待游子归家、倦鸟归巢,没有什么能比到家后母亲端出来的炸鱼、油馍和排骨汤更深得我心。

  2017年的时候,我工作调动到中铁北京局,家也安在了北京。兜兜转转又回到大学的那个起点,又似乎一直在路上。走过郑阜高铁、双洮高速、阜阳西站、中兰铁路、京雄高速,还记得中卫山香山脚下牧羊的老人,荒芜的山头有顽强的岩羊在跳跃,千年前的大漠、长河、落日如同一幅隽永的画,人事变迁,岁月仿佛静止。

  这些年的出行,高铁已经成为我们首选的交通工具,原来动辄十几个小时、二十多个小时的硬卧、硬座好像成为20世纪的产物了。我再从北京回老家探亲,总是习惯早早起来,赶7点钟的那趟高铁,三个半小时就到南阳东站,中午到家直接就能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羊肉烩面。十多年前还在转车去天津求学的我,七年前还在郑州火车站对面等大巴车的我,没有想过未来的我会一直在路上,见证祖国交通的变迁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飞机就是快,不过北京的机场跟姜营机场也差不多啊。”2018年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爸妈是坐飞机到南苑机场的,一路都很新奇,但也碎碎念着南苑机场的老旧。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到北京看病,多次往返一直到南苑机场正式关闭前夕。我们一同见证了一座百年机场的告别,也迎来了大兴国际机场的启航。第一次到大兴国际机场,爸爸妈妈感慨这可真是国际大都市的机场,太大了。我见缝插针介绍,快看这叫“凤凰展翅”,这是我们北京局参建的机场!得意地拉着他们在中转的轴心位置拍了照片留作纪念。

  出生在中原小镇的我,直到17岁考上大学才走出家乡,此后的十余年间,我一刻不停地走,从河南走到北京,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也许人生而平凡,但生在一个伟大不凡的时代,许多变化的发生在悄然之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生事物如同雨后春笋,这个世界总是充满朝气的,骨子里的勤勉、坚韧和智慧让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

  一起往前走吧,去走更远的路途,去看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