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河是一条河。但肖家河又不是一条河。有一块标语牌这样为它作了注脚——“水韵大天府,烟火肖家河”。
肖家河这条藏身于成都市区的河,与几千年历史的都江堰、锦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肖家河街道志》记载:“肖家河北起都江堰灌溉区水体清水河,属长江上游岷江支流锦江水系。”清水河流经市区浣花溪附近分流,东去主流,仍称清水河,南下支流,留入清朝以来的肖氏家族地界,故称“肖家河”。肖家河自北向南流,经周家桥、广福桥、神仙树、石羊场、铁像寺,在华阳观音湾大桥以北汇入锦江,全长16千米,宽5至6米至7至8米不等。很多人不知道,铁像寺“水街”的“水”就是“肖家河”。以上看来,肖家河确是一条“河”。
但生活中如果提到“肖家河”三字,一般指的是成都市武侯区肖家河街道办事处这个区域,这里常住人口8万多人,方圆4.7平方千米。很多时候,人们口语里的“肖家河”,说的是肖家河街道办事处下辖的“肖家河正街社区”,它位于肖家河街道办事处腹心,东起肖家河街,西至高升桥东路,北接肖家河北街,南临肖家河沿街,面积0.2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万余人。
肖家河社区是个实实在在的烟火社区,餐馆多,茶坊多,且价格非常亲民。有趣的是,我在肖家河转悠时发现,这个社区有若干条街、巷和肖家河沾亲带故,比如:肖家河正街、中街、北街、沿街、东一巷、东二巷、东三巷、东四巷、西一巷、西二巷、环一巷、环二巷、环三巷、环四巷……肖家河已经衍生了若干条街巷,人们口口相传的“肖家河”,已经不是一条“河”,而是指向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社区啦。
我曾经好几次,周末坐地铁从西门赶赴烟火肖家河,为的是品尝名气很大的“板凳面”。这家小店只有二十几平米,但在门外的街沿,摆了好几溜塑料板凳,高凳摆面碗,矮凳是座位。这家店很牛,每天只卖到中午2点关门。价钱不高也不低,每碗13元至15元不等。常常有开着法拉利、宝马、奔驰专门来吃面的食客。面的品种写在白板上,有牛肉面、排骨面、鸡杂面、肥肠面、海味面、回锅肉面、红烧肉面、鳝鱼面、肚条面、杂酱面……卖完一种擦掉一种。面的火候刚刚好,不软不硬,有嚼劲。面汤是自助的,泡菜也是自助的,葱花也是。
附近谋生的白领、蓝领,相约而来的情侣、闺蜜,拖着拉杆箱的商务人士,老街坊、原住民等等,收起肚腩,卷缩身子,坐在矮板凳上,左手掌着碗,右手或快速或悠然地挑起高板凳上的面条送往嘴里。间或遇到外地专程赶来的“主播”,背着双肩包,一边吃一边直播两不误。
食客一边大嚼,一边冒汗,又一边道“安逸”“巴适”,也有喊“霸道”的,这一般是重庆人,还有喃喃自语“油腻”的,听得出是广东食客,更有“麻”得张开嘴的山东大汉。
厨师和服务员基本由大妈组成,11点半到2点这段时间是她们最忙碌的时段,手不停,脚不停,嘴也不停。比如唱票:“207号,鸡杂面一碗,微辣……”厨师听到唱票了,就在里间运作,好了,喊一声“鸡杂面一碗,微辣好了。”服务员端出来,再次唱票:“207号,微辣鸡杂面一碗好了,在哪个板凳?”食客多,这些吆喝也就此起彼伏。
吃了几次“板凳面”,我发现,尽管服务员都“戴”了口罩,但可能为了出气更舒畅,经常把口罩移到下巴上。我向收银的老板娘建议,提醒下服务员、厨师“戴”好口罩。老板娘马上告知了她们。不过,“贯彻”“落实”得并不理想。
在烟火肖家河,每个月有一次“G朋友圈”AA聚会。温文尔雅的G于2年前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新闻界的生前友好专门为他建了一个朋友圈,名为“G朋友圈”。
“G朋友圈”的朋友们,喜欢在肖家河的“温鸭子”或者“忆家味”集合,品完酒,再到“茶里茶外”茶坊,或者“稀客老茶馆”品茶。“茶里茶外”一杯素毛峰、花毛峰15元,价格合适,更主要的是,这个茶坊,就依偎着肖家河波澜不惊的河水,好天气,我们就在河边喝茶,如是下雨,或遇烈日,就移到室内大厅,继续品茶,继续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茶里茶外”茶坊还有若干个棋牌包间,不过我们这帮人大多不喜欢打牌。
有几个夜晚,在肖家河喝完茶,坐地铁回家的路上,我默默地在心底感动。为一位逝去的新闻人、文化人建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朋友圈,每月定期聚会、交流、缅怀……这是一群怎样的朋友啊!在世风和人心如此的当下,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每一次,有朋友微信说“今天去肖家河”,我就知道,他说的不是肖家“河”,而是“肖家河社区”,即“烟火肖家河”,我们又要聚在一起聊我们的烟火人生! (石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