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巴格达的椰枣树

来源: 时间:2025年11月1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九月的巴格达,暑气如一头沉睡的雄狮,依然盘踞在这座千年古城的每个角落。热浪在底格里斯河面蒸腾起舞,模糊了远岸宣礼塔的轮廓,却让那些弹痕与新生交织的街景,在氤氲中愈发清晰可辨。就在这个初秋,我与中铁六局国际事业部的工作小组一道,乘车从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启程,途经连接东西方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路辗转风尘,最终抵达饱经沧桑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我们的工程营地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静静伫立在这座城市尚未愈合的伤口边缘,与周边破败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营地外围那片广袤的荒地上,我第一次真正看清了椰枣树的模样。远望时,他们清癯疏朗,颇有几分椰树与棕榈的绰约风致,仿佛还带着对湿润海风的遥远记忆。近观才见,那风致之下是全然不同的铮铮筋骨,完全没有中国海南椰树的润泽与棕榈的雍容,他们的枝干佝偻着,是与风沙、战火搏斗留下的永恒姿态。虬曲的树干恰似沙漠老人暴起青筋的手背,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生存的艰辛。开挖掘机的阿里师傅用沾满油污的手指点着说:“看,这就是我们伊拉克的椰枣。炮弹炸不死,旱季旱不死。”这一道道纹路,犹如古老的楔形文字,深深刻进我的心里。

  这让我想起阿拉伯诗人穆太奈比那句穿越千年的吟诵:“逆境教我成才,犹如树根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灰白的叶片是从沙土里长出的天然铠甲,窄小的叶面将每一滴珍贵的露水都化作生存的智慧。他们默默伫立在轰鸣的推土机旁,一如我们那些在极端高温下依然坚持作业的工人。安全帽上落满沙尘,工装后背凝结着层层盐霜,他们却在测量仪的镜头后露出雪白的牙齿:“这条路修通了,从机场到市区能省下一半时间,值得!”

  在巴格达的椰枣树荫下,我想起中国作家周轶君曾在《走出中东》中这样描述:“巴格达是一座活在传说中的城市,每一粒沙都记得它曾是‘一千零一夜’的舞台。”而今,我们正在这片承载着古老传说的土地上,用汗水续写着新的故事。那些推土机的轰鸣,那些测量仪的闪光,都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篇章。斜阳将椰枣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工棚的墙壁上绘出斑驳的图案。就在这个寻常的黄昏,我们“跨越山海来看你 一枝一叶总关情”主题慰问和集体生日会如期举行。简易板房内,几张大圆桌拼成的会场中央,摆放着一个特制的生日蛋糕,上面用糖霜勾勒出椰枣树与公路的图案,还有中伊两国国旗交相辉映。

  当生日的旋律响起,七位寿星在同事们的簇拥下走到台前。来自山西籍工程师小李接过话筒时,声音有些哽咽:“这是我第四次在工地上过生日了。”他顿了顿,望向窗外那片椰枣树林,“第一次是在新疆的戈壁滩,第二次是在越南的山丘,第三次是在非洲刚果(金)矿区营地,这一次,在伊拉克的巴格达。”烛光在他黝黑的脸庞上跳跃,映照出眼角细密的纹路,声音渐渐坚定的说:“这让我想起远在太原的女儿,每次视频她都会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我总是说,等路修好了就回。今天我想告诉她,这条路就快修好了,而这些见证我们奋斗的椰枣树,明年也该开花了。”

  话音刚落,全场静默。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随即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久久不息。这时,伊拉克籍的阿里师傅抱着民族乐器走上台,用阿拉伯语唱起了古老的生日祝歌。浑厚的嗓音在暮色中回荡,中国员工们也轻声用中文相和。两种语言,两种旋律,在这一刻奇妙地交融,仿佛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在千年前的交汇。“不知道,路边的这些椰枣树到时还会在这里不!”小张最后的问话在暮色中飘散,无人应答,但每个人眼中闪烁的泪光,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时隔一年,巴格达尼苏尔立体交通枢纽正式通车。这项工程由中铁国际川铁公司和中铁六局共同建设,是伊拉克政府推出的19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今年9月,伊拉克总理穆罕默德·希亚·苏达尼亲临通车仪式并致辞,称赞这一项目将极大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国家中心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画面中,曾经并肩作战的工友们身着崭新工装,站在灯火通明的立交桥上。最令我动容的是,那些日日相对的椰枣树,此刻正静静伫立路旁,虬曲的枝干在流光溢彩中显得格外挺拔坚毅。

  巴格达的椰枣树,不仅是伊拉克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出口产品,更承载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变迁。他们见证过巴比伦的辉煌,承受过战火的灼痛,如今又默默见证着这条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不断延伸。当车辆飞驰在连接古今的立交桥上,当淡黄色的椰枣花如期绽放,这条路的每一寸沥青里,都浸透着两个古老文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渴望。临行前,我曾从最老的那株椰枣树下拾起几颗干瘪的果实。放入口中,粗粝的质感裹着淡淡涩味,须臾之后,一股执着的甘甜自喉间缓缓升起,如大漠落日般久久不散。

  中国品牌,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交融中淬炼出独特的精神底色,既保持着东方智慧的内敛,又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绚丽异彩。就像椰枣的根,看不见,摸不着,却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的血脉深处,在每一个严冬过后,必将如期开出满树芬芳。这不仅是工程的胜利,更是生命的礼赞。在战火与和平的交界处,在绝望与希望的缝隙间,总有一些生命,以最坚韧的姿态,向着天空,向着未来,倔强地生长。(宋政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