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诗是刺穿工地尘土的一束光

来源: 时间:2025年11月1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在工地忙碌的日子罅隙里坚持诗歌读与写是我的爱好,前段时间,我在项目部的员工书屋看到一本书,是“外卖诗人”王计兵的那本《手持人间一束光》,在一句句质朴纯粹的诗行里,我找寻到了一个闪光的答案:生活像是一条波折延伸的函数象限图,而诗歌则是我们情感的归零点。

  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现代社会中,诗歌正在逐渐被边缘化、快餐化,尝尝被形容以“无用”“虚拟”的形容。但从“外卖诗人”王计兵到“沂蒙二姐”吕玉霞,这些草根诗人的爆火,让我重新看到了藏在苦难褶皱里的,不断向上生长的力量。

  “祖母曾将它们扔进沸腾的水桶/或是深埋进疼痛的稻仓,最深处/极尽可能地压缩它们短暂的一生/直至他们变得饱满、诱人、甘甜/如今我也在寻觅这一切/把双脚埋进大地,汲取墨汁/在太阳抵达之前/描绘出整个夜晚的辽阔和盛大”。我在北上出差的行程中,看到了一棵和儿时老家院子外长得极为相似的柿子树,想起了祖母在世时的教诲,便写下了这首诗,以这种方式解构着我对自己、对世界、对未来的认知。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它以最质朴的方式,将生活的琐碎与人类的复杂情感融为一体,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

  诗歌的优势或许在于它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人类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愤怒、无奈,诗歌都能用简短的语言将这些情绪浓缩成一种永恒的表达。“这是雪吗?这不是雪,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吕玉霞用最朴素的语言,将自然现象转化为一种温暖的隐喻,触动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柔软。王计兵在《赶时间的人》中写道:“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锤击大地”。这不仅是对外卖员生活的写照,也是王计兵撕开生活枷锁的钳子,对劳动者坚韧生命的礼赞。

  吕玉霞在诗中写道:“藤蔓下的瓜果,是日月轮回的星辰”,她将自然的生长与宇宙的永恒联系在一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赋予了平凡劳作以永恒的意义,为自己的乡间生活披上了一件悦己的华裳。同样的,“矿工诗人”陈年喜在《炸裂志》中写道:“一场大雪从山顶落下,落满我的骨头,从此再也没有融化”,这句诗不仅是对矿工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深刻思考。诗歌写作的过程,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渠道,更是精神缺口愈合的窗口,它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世界的方式。

  诗歌不仅寄寓着人类的情感,它还紧紧扎根在世界的每一条经纬之上,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吕玉霞的诗句“我的手掌纹路里,藏着三代人的麦芒”,将身体印记与家族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底层劳动者的坚韧与传承。而王计兵在《春天》中写道:“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春天”。这句诗不仅是对外卖骑手奔波劳碌的记录,更是对生命百折不挠的礼赞。这些诗句以一种新的形式记录了当下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它们或将汇入历史的长河,提醒后来者,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社会记忆的沉淀。

  诗歌以它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空间。它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归属感,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我是个笨拙的赶路人”,殊不知,真正的强者恰恰是在黑暗处引火,在荒芜处播种,这样的火把才足够温暖,这样的果实才弥足珍贵。(鲁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