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由中国中铁援建的长春市4000余套隔离房及配套用房全部完成施工。仅仅一周时间,辽阔的黑土地上便立起了一排排白色集成房屋,高空俯瞰,犹如绵延不绝的白色堡垒,蔚为壮观。长春初战告捷,征衣未解人未歇,中国中铁战“疫”人又火速踏上了奔赴沈阳抢建方舱隔离点的征途。
长春兴隆山方舱隔离点
2022年春,又一场新冠疫情阻击战在中华大地上打响。3月以来,吉林省新冠阳性病例迅速增加,形势十分严峻。危机在前,刻不容缓,中国中铁迅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承担起长春市抗疫用房建设的紧急任务。
人民安危重逾千钧,人民利益就是一切。打赢新冠疫情阻击战,让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是“国之大者”的题中之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中国中铁发扬“开路先锋”精神,创造了与时间赛跑、与疫魔竞速的“中铁速度”,为全国抗疫斗争贡献了先锋力量。
危难险重 首战用我 用我必胜
起源于红色革命、薪火相传的“开路先锋”精神,与中华民族“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灵魂相通、血脉相连。
三月的长春,一个900万人口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在空旷的街道上,那种“空”令人震撼、令人痛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接到国务院国资委和吉林省支援建设通知后,中国中铁迅速成立由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总裁、党委副书记陈文健挂帅的吉林省抗疫用房建设指挥部,并下设前方指挥部,进驻长春现场办公。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总经济师马江黔临危受命,担任前方指挥部指挥长,靠前指挥、现场督战。
兵贵神速,分秒必争。飞机停飞,就先飞到邻近省份;火车停运,就开车赶赴;白天没能抵达,就星夜兼程……一令出,三军应!中国中铁人开启了一场勇敢逆行。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剑指疫情最中心,担负起长春兴隆山方舱隔离点、二道区隔离点、中韩示范区疫情防控隔离点、汽开区十二马架子屯方舱隔离点等4个方舱隔离点援建任务。
“4个隔离点中,长春兴隆山方舱隔离点是长春市最大的隔离点,选址长春市宽城区兴隆岭,目标是在3月24日之前用最短时间完成2400余套隔离房及配套用房建设任务。”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
长春兴隆山方舱隔离点在体量上超过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留给全体参建者的有效施工时间也仅有短短一周,工期比火神山短3天、比雷神山短5天。在吉林封省封城的情况下,开展如此大体量的建设,能不能按期完成?所有人的手里都捏了一把汗。
顶着巨大的压力,马江黔率领工作组统筹解决人员、物资、资金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火速组织协调中铁北方、一局、二局、三局、四局、五局、六局、七局、九局、十局、隧道局、电气化局、建工集团、上海局、北京局、设计、工业、置业、物贸等19家单位共计6900余人驰援建设,集中力量在兴隆山打响攻坚战。
千军万马,统筹有序,指挥若定。在援建现场,中国中铁第一时间成立现场援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中铁吉林省抗疫用房建设指挥部组织机构及责任分工。曾参加过“5·12”汶川地震抢险的中国中铁吉林省抗疫用房指挥部副指挥长、中国中铁北方区域总部总经理薛军协调成立了对外协调组、现场攻坚组、安全质量及验收组、后勤保障及抗疫组、物资供应组、工程经济组、宣传工作组等7个工作小组。
各工作组联动协调、分工合作,迅速高效投入战斗。科学有效的组织,精细严密的分工,为决战决胜长春抗疫用房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疫情不除,我们不退!”
听从指挥、以“疫”为令,迅速集结、尽锐出战,不讲条件、向“疫”而行,中国中铁始终当好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点兵台上,金戈铁马,旌旗猎猎。面对援建任务,一个个、一批批、一群群中国中铁人主动请缨,签下请战书:“我郑重向组织申请,自愿驰援吉林省长春市方舱隔离场的建设,疫情不除,我们不退!”
生死无惧,赤胆可鉴。一句句铿锵的誓言、一个个鲜活的签名、一枚枚无悔的指印,承载着中国中铁人的责任与担当。
三军用命之时,无人退步半分。
援建人员进行管线施工
中铁北京局水电队伍带班负责人赵先朋来自西安,临出发前他正和妻子商量,打算带着3岁的儿子去医院做手术。接到援建长春抗疫用房施工任务后,他征得妻子谅解,立即动身,并联系组织了80多名工人进场。从陕西驱车22小时,凌晨3点到达长春后,立即赶往工人宿舍清点人数,分配工作任务。早上5点,他就带着工人们赶往施工现场,马不停蹄地展开工作。
中铁六局田柄是最早递交请战书的职工之一,他与妻子原计划回山西结婚,突然接到长春的抗疫战令。“我负责的物资采购工作是援建的关键环节,这个时候,我不能走!”他与妻子商量后,立即取消婚礼。而新娘罗艳梅作为教师,也有责任在身,“我理解你,你回长春工地,我回祁州学校,我们一起坚守,疫情不结束,我们不办婚礼。”
热血暗涌的长春大地,奔忙着从全国各地逆行而来的中国中铁人。一时间,飞雪漫舞的吉林上空,开路先锋的旗帜猎猎如虹;一望无垠的长春市郊,车轮滚滚、机声隆隆……所谓“岁月静好”,其实不过是一群善良勇敢的普通人,在大家的期盼中默默地负重前行。召之即来,无往不胜的中铁先锋们,以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和坚毅,拉开了长春战“疫”用房建设的大幕。
党员就是旗帜 支部就是堡垒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险挑战面前,党员就是主心骨、带头人。为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中国中铁成立了长春抗疫用房抢建工程临时党支部,马江黔担任临时党支部“第一书记”。
中国中铁长春抗疫用房抢建工程临时党支部成立
临时党支部成立仪式上,马江黔带领19家单位的党员干部代表紧握右拳,以开路先锋的姿态和使命必达的决心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言久久回荡。
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以敢打必胜的顽强精神和铁肩担当的报国情怀,积极投身各项抢建任务,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
中铁二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前方工作组组长张文杰,副组长刘宗奎,曾共同参与过“5·12”汶川地震抢险,带队在震后第一时间抢通从都江堰到震中映秀的生命道路,并参与了灾后援建及重建任务,拥有丰富的应急救援经验。在长春抗疫用房建设中,他们把抗震救灾经验带到了长春,“应急救援项目,不像一般工程,容不得我们犯一点儿错,建设过程中的一点儿失误都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所有参建人员,尤其是技术和管理人员必须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推敲,反复琢磨,做到万无一失。”在他们的引领下,大家有了主心骨,二局在较后接到任务的情况下,顶着大雪严寒,在19家参建单位中实现机关工作组进场第一、资源到位第一、现场预拼装第一,提前1天完成全部施工任务,随即又受命组建突击队增援兄弟单位。
“不是我们不惧风雪,也不是我们不畏病毒,而是作为属地央企,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响应号召,驰援建设长春市防疫用房!”中铁四局路桥公司总经理刘前来连日来不眠不休持续工作,沙哑的声音已经掩饰不住,熬红的双眼也写满了疲惫。短短8个小时,刘前来的手机拨接数百次,要不是回到车上充电,恐怕手机电量撑不了一个上午,这样忙碌的状态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累极了的刘前来坐在副驾驶位上睡着了。司机钟师傅心疼他,悄悄把手机调成了震动。不出所料,不到2分钟,“嗡嗡嗡”的声音再次响起。事后,他有些嗔怪钟师傅,“我知道你是好心,但是现场的事情就是最大的事情,千万不要误了事。”
“我活了50多年了,就没见过越不去的冬天,兄弟们加油干!疫情终究会过去,我们必将胜利!”路福根是中铁电气化局援建兴隆山方舱隔离点电力作业队队长。为了符合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他每天都督促技术人员和工人认真交底,严格规范工艺工法。50多岁的他每天扎在现场近20小时,坚持对电缆沟槽、管线布置逐一确认。为了给参建员工们鼓劲,他奔走呼号给弟兄们灌输正能量。大伙都笑称,“一开始感觉路队的口号有点烦,但是现在一天‘喝’不到路队的‘鸡汤’,就感觉不得劲儿,浑身难受!”
党旗所指,必有先锋。在长春战疫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脚印。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旗帜所向,狂澜披靡。在“开路先锋”大旗高高飘扬的每一寸土地上,必有中国中铁人战无不胜的铁军精神在闪耀。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总是能第一时间看到开路先锋一马当先的身影。在长春兴隆山方舱隔离点建设中,中国中铁再次展现了中国建设者的速度与效率。“党员先锋队”“工人先锋号”“开路先锋”……在东北凛冽的寒风中,一面面旗帜高高飘扬。
中国中铁吉林省抗疫用房建设工程誓师大会
3月19日举行的誓师大会现场,马江黔向参战单位授予旗帜,勉励大家坚定信心、继续奋战,齐心协力打赢抗疫用房建设攻坚战,做到无愧先锋称号、无愧铁军担当。
“3月19日晚12点前,所有箱体框架拼装完成。
“3月20日晚12点前,所有箱体墙板、门窗安装完成总量的1/2。
“3月21日晚12点前,所有箱体安装完成并就位。”
……
早一分钟建成,就能早一分钟保障生命。
占地面积14.71万平方米的长春兴隆山方舱隔离点,按照常规建设至少需要2至3年时间。搭建临时建筑都得1个月以上,更何况中国中铁另外还有3处分布在长春市不同区域的隔离点亟待建设,留给大家的时间屈指可数。
长风作刀,寒雪为器。时不我待,快一点,再快一点!施工现场,一排排整齐的大型机械同时进行工作,推土机、挖掘机、渣土运输车在现场来回穿梭,发出震耳欲聋轰鸣声,印有“中国中铁” 字样的旗帜随风飘扬。白天,建设者们抓紧施工,隔离箱体吊装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晚上,气温骤降到零下13度,寒冷的天气也抵挡不住建设者们前进的步伐。
工人们正在抓紧安装
中铁建工的现场管理团队平均每人每天要走2万多步,打几十个电话,手机电池在低温下扛不住,只能常备2块充电宝。大家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小时,连轴奋战后,个个眼中布满血丝,但为疫情防控争分夺秒的意念,却一直在支撑着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在前期施工机械紧缺的情况下,建设者靠着肩扛手抬也要奋力攻坚,不少人手上磨出了血泡,但施工进度丝毫未受影响。在最后的攻坚阶段,援建队伍提出“不睡觉、不吃饭,也要完成抗疫用房建设任务”的口号。
中铁三局四公司长春地铁项目经理吴冰连续奋战了9天,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双眼通红、声音沙哑。站在冷冽的寒风中,时刻指挥着现场施工,站着匆匆吃完饭,便马上重新投入工作中去。“医院早一天投入使用,外面就少一份危险,不管再苦再难,也要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吴冰带领团队在3天内完成了3块场地30万平方米的平整工作,4天内完成9号场地所有给排水施工任务,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中铁速度”。
集装箱等物资的运输关系着整个援建任务的进度,但因各地疫情防控需要,物资运送路上面临着层层关卡。为此,中国中铁前方指挥部加大同地方政府、交通部门等有关单位的协调力度,各子公司安排专人盯控发货、专人负责“通行证”“介绍信”办理及运输协调、专人到高速路口接引到场物资、专班负责指挥卸车,以确保援建物资运送顺利“通关”。“物资供应是建设的基础,要是在我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我拿什么给长春人民交差。”自3月14日接到紧急援建任务后,中铁二局职工李光的手机来电就没停下来过。面临全国多地疫情影响、厂房停产的现状,他从天南到海北多方联系货源。正是凭着现场物资人员们这股执拗劲儿,中国中铁所需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工点,为大战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大家和我想的都一样,休息与否不重要。”嘶哑的嗓音来自中铁五局突击队负责人常华,他是最早一批到达现场的管理人员。在1号作业区,近4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让他眼角耷拉,疲惫不堪,凛冽的寒风早已将他的脸吹得冰凉,但却吹不冷他那颗炽热的心。
焚膏继晷,与“疫”赛跑。白天,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入夜,灯光如昼、焊花四溅。如果没有站在那里,你永远不会知道,所谓的“昼夜赶工”,那样的夜晚到底有多亮,寒流下的北方户外有多冷。所谓“中国速度”的背后,是一群建设者咬紧牙关、拼尽全力的坚持。
上下联动 打好两场战役
披坚执锐,使命必达。“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背后是管理经验的日积月累,是高效有序的排兵布阵,是统筹协力的资源调配,更是中国中铁大规模、大体量作战的智慧结晶。
大兵团作战,动辄就是千军万马出击,决不能出现任何闪失。中国中铁在压缩到极致的有限时间之内排兵布阵,步步为营。拿兴隆山隔离点建设来说,分别有场地平整、基础工程、管道预埋、混凝土浇筑、板房搭设、机电安装、室内装修等十几道大的工序,还不说有几十道小的工序以及工序之间的衔接转换。因此,不同公司、不同专业、不同工序之间的交叉合作是对中国中铁超常规施工管理能力和组织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验。
“卫浴系统安装看似很简单,但留给我们的时间非常少,要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完成2400余套隔离用房卫浴设备的安装,平时安装一套卫浴设备要一天,在这里我们2小时就要完成。”饿了在工地上扒拉口盒饭,困了在车上眯一会儿,成了中铁隧道局员工沈文俊几天来的常态。
施工现场核酸检测
“再急也绝不能出现人员感染!”要同时打好“防疫战”和“抗疫用房攻坚战”这两场战疫,中国中铁坚持“双管齐下”,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后勤保障组有关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大家保持一米间距,知道大家刚上完夜班很辛苦,为了咱们大家伙的安全,坚持把核酸做完再回去睡觉。”中铁六局员工张强强耐心劝导着夜班回来的工人,组织好每天一次的核酸检测。援建任务艰巨,六局援建队伍累计达到350人,张强强每天6点天微亮的时候就起身在生活区门前守候,等着夜班工人下班回来,引导大家进行核酸检测。沙哑的声音响彻整个生活区厂房,布满血丝的双眼从不落下任何一个人。
从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后,疫区的污水处理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在病毒消杀方面提出了空前严格的要求。中铁工业环境公司言海燕在这场阻击战中扛起了疫区污水处理的大旗。在她的统一调度下,环境公司迅速完成3套污水处理设备的制造、运输及安装,污水处理装备的到位能高效阻断新冠病毒污水传染源,避免病毒随着污水进入环境造成疫情扩散,确保水环境安全,保障吉林人民生命健康。
为了让员工们全身心投入到战“疫”之中,中铁北京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副总经理张宝强不仅亲身带领全体管理人员在现场通宵拼装室内家具、安装电器、打扫卫生,还主动担当起大家的后勤总管。凌晨3点,看着夜班作业人员尽显疲态,张宝强立即组织后勤人员送来方便面、盒饭、牛奶、面包等食物,为大家及时补充能量,同时还安排工会下拨6万元专款,用于慰问参建员工。
援建现场,铺设路面、拼装房屋、埋设管线、安装热水器、空调等作业同时交叉进行,随处可见各单位现场负责人不停穿梭于各作业面沟通技术方案,推进现场进度。身着工装的中国中铁建设者们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只为全力以赴又好又快完成建设目标。
吉林终有吉临日,长春定复往常春。在疫情大考面前,中国中铁员工勇当先锋、决战决胜,携手构建起疫情防控的坚实防线,助力吉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姜帆 李杨 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