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35年的改革路径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从总体上来说,目前国有企业的效益和效率都有所提高,竞争力也不断增强。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然而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为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总体效益和效率,应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具体而言,应做到:
按照建立国家所有权体系的政策目标,进一步理顺资产所有者职能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国有资本出资人和监管者实际上是不同的职能,前者体现的是对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后者是公共管理者的行为。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但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国资委“管人、管事、管资产”,实际上将资产所有者职能和监管职能集于一身。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资公司应该成为下一步改革的主要模式,但要科学规划,总体设计,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一窝蜂”。
明确国有资本应该存在的领域。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充满争议的问题。尽管经历了多年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的行业分布仍然较广。对此,必须明确从长期的改革目标看,国有资本的布局必须把“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和“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作为重点。当然,不同时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可能不完全相同,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动态地看待这一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进一步明确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五个方面”,即国有资本布局的重点在: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因此,从长期看,国有经济应主要定位在提供广义的“公共品”上,主要包括国家安全、重大公共服务等,除此之外的其他非“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即一般产业领域,国有经济需要逐步收缩战线。中国转型经济的过程仍在继续,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仍将继续存在。但是,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更不能在这些领域出现“国进民退”的情况。下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有进有退”。我们既需要强大的国有经济,更需要强大的国民经济。
厉以宁:民企和国企合作要有信心
这段时间,总有民营企业家向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表达自己心里的不踏实,他们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但是,“如果国有企业还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我们怎么跟他合作?合作会不会把自己弄丢了、卖了?”
在近日全国工商联举行的“中国民营经济大家谈”上,厉以宁专门谈了和国企合作要有“信心”。他说,国有企业改革正在深化,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长期存在的国有企业。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国有资本体制的改革,重在投资的资金进进出出,通过资源配置把国有资本用在最有效的地方;二是要让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企业,“所有制”可能各种成分都有,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破除某些行业的垄断是不能变的。
在这种趋势下,他认为民营企业一定要跟上世界两大趋势,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首先应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过去经济学中一直谈生产配置效率,但现在更重视资源配置效率。假设投入是既定的,A方配置资源产生A效应,用B方来配置资源可能会产生B+1效益,这就是投入总量不变,配置资源之后产生的新效率。这使得经济学也产生变化,开始重视产权重组、产群交易平台、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因为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效率最佳平台。
他着重提到了过去企业对非生产人员的误解。长期以来,企业把从事融资、筹资、人事组织、宣传、行政管理工作,这些不在生产第一线的人员都看成非生产人员。但是,资源配置效率出来以后就变了,这些人都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例如,“没有融资、筹资人员,你能利用好资本市场吗?能有产权交易的场所吗?不会有的。” 厉以宁认为民营企业有了这样的理念以后会有转变。
同样,分配方式也在变化。从前的分配方式是认为创造出的财富主要归功于物资投入者,是物资资本的投入者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者合作创造了财富,而人力资本的投入者只能从工资成本中取得工资报酬不合理。厉以宁认为,共享利润,产权激励、员工持股,所有这些是人力资本应该成为利润一部分的分享者,这就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厉以宁说:“苹果不是乔布斯他个人才能的结果,而是苹果有好的制度,其中包含着产权激励制度,在产权激励制度下有针对上万研究人员的机制,把这么庞大的队伍调动起来。这是每一位企业家都要重视的。”
此外,厉以宁认为民营企业家一定要有产权清晰、产权维护的意识。民营企业家在当初中国的夹缝生存环境中,因产权不清晰产生了很多问题,现在要保护产权的前提是产权清晰。民营企业家要尽早把产权清晰,将来才会无后顾之忧,不然将来迟早有一天会带来问题。
(摘自国资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