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在坦桑尼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中,广泛开展公益活动,增加当地就业,关爱当地员工,并通过当地媒体广泛宣传,受到了坦桑尼亚政府和民众的拥护,树立了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成为中坦新时期友好合作的亮点。”这是中国驻坦大使吕友清对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简称中油技开)所做的评价。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达累斯萨拉姆采访时获悉,在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于今年2月26日举办的公共外交总结表彰会上,中油技开以其在坦桑尼亚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中的卓越表现荣获2013年度公共外交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企业“走出去”“只干不说”弊端多
由中油技开联合中石油管道局、中石油工程设计西南分公司“走出去”承建的坦桑尼亚天然气管线及处理厂建设项目,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对非洲的优惠买方贷款建设项目,是解决坦桑尼亚能源短缺的民生工程。然而,这一民生项目初期进展得并不顺利,从2012年底开工时,在工程沿线姆特瓦拉、林迪地区,中石油工程建设者多次受到部分民众的抗议和阻工。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民众之所以对管道项目不支持,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项目造福民生的意义不理解,同时又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的煽动,便对该项目以及中国企业产生误解甚至抵触。”中油技开总经理助理、坦桑项目部常务副总经理卢江波告诉记者。
据了解,造福当地民众的项目却受到部分民众的误解,这是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项目建设中所面对的一个共性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此前赴缅甸采访时发现,由中国企业建设的密松水电项目,就是因部分民众在某些西方政治势力的煽动下频频反对而被叫停的。中国驻缅甸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金洪根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工作不到位。
中国社科院非洲问题研究专家詹世明说,中资企业在“走出去”进程中往往对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正面宣传比较落后,大多数中资企业还停留在“只干不说”“多干少说”的阶段。他认为,中国企业在非应该在加强与当地政府、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研究机构沟通的同时,制定合理宣传计划并加以实施,大力宣传自己的正面形象。
“让民众知道真相。“干出来同时还要说出去。”这是中油技开坦桑项目部分析调研后得出的结论。他们在中国驻坦使馆和中石油集团公司国际部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不断加强与坦桑各级政府部门、业主以及沿线社区组织等各方面的联系和沟通,不仅建立了从政府到民间多渠道、多层次的公共关系,还加大了对项目建设的宣传力度。很多工程建设初期的被动局面得以扭转,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能源管道造福坦桑“边干边说”效果好
在坦桑尼亚东部的印度洋海面上,中油管道C PP601铺管船正在紧张作业,几位身穿中石油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指挥一名潜水员准备潜入海中,检查已铺设的海底管道……这张由《中国石油报》记者丁伟拍摄的新闻图片经新华社3月30日播发后,4月1日便被坦桑尼亚主流媒体《卫报》(Guadian)头版显著位置采用,成为中石油坦桑项目宣传报道的最新成果。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进程中,即不能‘只干不说’‘多干少说’,也不能‘干完再说’,而应该‘边干边说’。”卢江波说,“我们要通过媒体的及时宣传,把中石油对当地经济建设所付出的艰辛、所做出的贡献,第一时间告知当地民众,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和形象。”
据卢江波介绍,中石油坦桑项目在首船钢管发运仪式、首船运抵达累斯萨拉姆港仪式、管道开焊仪式、12船钢管完船仪式等多个工程时间节点,都举行了庆典活动,不仅邀请坦桑政府各界人士、周边民众出席,还邀请当地相关媒体参加,让民众了解项目的重大意义和中国企业对当地的贡献。
统计显示,在坦桑尼亚,包括国家电视台TBC、独立电视台ITV、公民报THE CITIZEN、新闻日报DAILYNEWS、UHURU报、RAI报、Guadian报、SAFARI电台、PRIDE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坦桑项目建设进行了正面报道。同时,中油技开坦桑项目部还通过主动向当地媒体发布新闻通稿的形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展示了坦桑项目的意义和中国石油企业的良好形象。
当地一家媒体在报道中称:坦桑尼亚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将大大提高坦桑尼亚的天然气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生态环保,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至少10亿美元的外汇(此前坦桑尼亚发电主要依靠进口重油),对加快坦桑尼亚的工业化进程,有效促进就业,显著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乃至推进东非共同体的一体化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中石油建设者广受赞赏
据了解,中石油坦桑项目建设者在保安全、重环保、高质量推进坦桑项目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他们开展了向当地学校捐赠学习用品和捐建教学设施、为饮水困难村庄打水井等多项公益活动,并在古尔邦节、圣诞节、元旦新年等重要节日,开展对管道沿线村民的慰问活动。
中石油履行社会责任的善举,不仅获得当地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好评,还受到坦桑高层领导的赞誉。今年春节前,坦桑尼亚总理平达赴项目建设现场视察工作,在对项目整体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还对中石油在坦所做的社会公益活动给予高度赞赏。
记者在坦桑尼亚短短几天的采访中,先后参加了由中石油管道局一公司和中油技开坦桑项目部组织的两次对当地学校的捐赠活动。在姆特瓦拉地区的Msijute村小学捐赠现场,中油技开坦桑项目部副经理赵力云告诉记者“中油技开不仅为这个学校的孩子们捐赠了文具、鞋子、足球服和足球等文体用品,还要帮助他们捐建一座图书馆和球类运动场。”
最受坦桑民众欢迎的公益项目是打水井。中国石油企业根据当地实际需要,陆续在项目堆场和营地等先后打水井10口。比如,林迪地区的Kiranjerange村地处丘陵,严重缺水,中油技开在连续打到第四口井才终于成功出水,不仅解决了Kiranjerange村100多户人家的吃水难问题,还让周边4公里内的村落都用上了这口水井。
“坦桑项目还有一大贡献是解决了当地民众的就业问题。”卢江波说,目前坦桑项目建设使用当地雇员近2000人,属地化用工率超过50%。很多当地员工称,能够成为这个项目的建设者,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让他们感到自豪。
在“边干边说”、“干出来就要说出去”方略指导下,坦桑项目的意义和中石油所做的贡献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坦桑尼亚民众的理解和称赞。据吕友清大使介绍,自去年以来,包括坦桑尼亚反对党、坦桑议会议员以及宗教领袖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到管线项目现场考察,他们称赞这条管道是“新时期能源的坦赞铁路,是坦桑尼亚的致富工程、民心工程”。
核电,让空气更清洁
“在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中,核电仅占2%,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6%~18%;在雾霾肆虐全国的大背景下,如果未来中国核电占到能源消费结构的10%左右,将对大气污染的治理作出重大贡献。”近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第39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现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叶奇蓁院士、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等专家称“中国核电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专家们用数据和事实,充分表达了对核电未来的信心。
核电:经济高效的清洁能源
3月24日,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此前,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
叶奇蓁院士说,现在要解决环境问题,尤其是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发展核电很重要。他表示,雾霾跟化学燃料的燃烧,尤其是发电厂烧煤有很大关系。“拿100万千瓦的燃煤机组和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相比较,燃煤机组每年要烧300万吨煤,而核电站只有20吨核燃料。前者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化物、烟灰达3500多吨,核电则是零排放。”
周大地也表示:“要解决雾霾问题,必须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在各种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中,核电既清洁,还是最经济的选择。现在核电成本明显要低于风电和太阳能,而且发电稳定,1亿千瓦核电大约能替代2.3亿吨标煤的煤炭,顶4个同样千瓦级别的风电站,顶六七个同样千瓦级别的太阳能电站。”
“中国的核电非常安全”
核电清洁高效,但目前我国核电站的安全性让人放心吗?
叶奇蓁表示,目前我国核电国产化水平达到85%以上,正在开发的“华龙一号”,正在运行的17台机组,在建的20几台机组,大部分就是中国自己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规定的核事件和核事故的分级,0—4级算事件,5—7级是事故,我国的核电运行至今还没出现2级和2级以上的事件,运行相当安全,更谈不到事故。
叶奇蓁介绍,“以‘华龙一号’为例,它是由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运用三代核电技术融合研发,采用中核集团ACP1000技术和177堆芯,燃料采用中核集团开发的CF自主品牌,肩负着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任,技术上相当成熟了,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华龙一号’在国内建设示范工程。”
周大地说:“我国核电有后发优势,借鉴三代的先进经验,不但完全达到安全指标,而且有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措施。我去参观过一个核电厂,为了预防大型飞机撞击,搞了一个1.8米厚的钢筋水泥墙,别说一般的火箭弹和小型导弹打不透,连大型波音747飞机撞上去,核电厂也没事。中国发展核电从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法规安全等方面,都比过去别的国家搞核电时提高很多,现在中国的核电是非常安全的。”
10%:理想的比例
据了解,目前,全球有31个国家建有核电站,占全球发电量的17%。2012年,全世界有437台机组运行,总装机容量3.7亿千瓦。其中美国104台,法国58台,日本50台。各国核电占能源总量的比例,法国的核电高达77.7%,韩国是34.6%,美国将近20%,俄罗斯18%,中国大陆排在最后,大概2%左右。所以从核电占总能源的比例来讲,如果要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核电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
叶奇蓁表示,国家能源局在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要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审批,稳步推进沿海地区核电建设,做好内陆地区核电厂址保护。我国下一步将继续再发展内陆核电,如果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开工5-6台机组,总共可开工20台机组左右,到2020年时,我国投产运行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
周大地表示,“我国要治理空气污染,就必须走能源消费的多元化道路,必须发展核电等各种清洁能源。如果核能在我国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贡献率达到10%左右,这将是比较理想的比例。”
(摘自国资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