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工人日报:燃烧自己,点亮万家灯火——追记石油报国英模孙波(上)

来源: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2013年02月25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2012年12月8日,尽管北京气温零下9摄氏度,是12年来同期气温最低的一天,但千家万户的房间仍然温暖如春,成千上万的居民照常点燃蓝色火苗做饭。在中日友好医院重症监护室内,14时02分,从中亚历经艰辛引来清洁天然气的石油英模孙波,52岁的生命之火熄灭了。他女儿的哭声让人难过:“爸爸,你说过,家里用的天然气是你们从中亚运来的,将来可以跟外孙炫耀,说姥爷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为什么没有那一天了?”

  孙波生前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总经理,哈萨克斯坦公司总经理,中亚地区协调组组长。他住院后,每天赶去探望的多达两三百人次。重症监护病房高度隔离,大家就站在楼道里,不愿离去。

  2012年12月10日,寒风凛冽。北京,孙波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近2000人伫立灵前,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一样的哀伤、痛惜。由于人太多,排在后面的人在寒风中等了两个小时才进到告别室。

  网络上,人们设起灵堂。“他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点亮了万家灯火。”“他太累了!我们无法叫孙波同志停下来。现在,他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网友难掩悲痛。

  一个多月后,2013年1月25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年终会上,公司董事长蒋洁敏感伤地说:“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有许多好事,但也有一件让人痛心的坏事。那就是我失去了孙波,我们中石油失去了孙波……”说到这里,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让中石油董事长睡不着觉的管道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充足的能源保障。中国石油谋划四大油气通道,引进海外油气资源。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就是这一宏伟战略中的重要一步。

  中亚天然气管道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陆上跨国能源通道,管道单线长度1833公里,其中要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这一项目事关国家战略和地缘政治,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项目工期紧张、地跨多国,投资和工程量浩大,特别是需要协调多国多方关系,困难重重。土库曼斯坦方面提出,这一管线必须在2009年底建成通气。

  建设这样一条国际管线一般需要6年,而对方给的时间只有28个月。如果建不成,我国不仅拿不到气,还要“照付不议”地每年向对方支付数百亿元气款。

  蒋洁敏回忆,从他领命以后,连续几天睡不着觉。毕竟是公司第一次建设跨多国天然气管线,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睡不着觉的蒋洁敏最后选定孙波作为项目负责人。

  事实上,前些日子,孙波在听到这个项目后,身为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总经理的他,早就准备将战略重点移向中亚了。孙波最初在辽河油田采油厂工作,职务从厂长助理、副厂长,干到厂长。199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到伊拉克开采石油,要从全国抽调年轻的采油厂长,并且还要会讲英语。年仅36岁又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孙波被选中,担任绿洲(艾哈代布)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此后,孙波又转战委内瑞拉、苏丹担当重任,业绩斐然。在委内瑞拉,他曾经把一个国外油气公司已经放弃的老油田,变成委内瑞拉的高产油田;在苏丹,他不到两年就建成中石油海外区块最高产的油田。2004年1月,孙波调回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任总经理。

  这10年的海外经验,对孙波来说收获巨大,视野开拓了,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两年创下几百万公里夜间飞行纪录

  临危受命的孙波对蒋洁敏撂下这样一句话:“就是头拱地也要完成任务!”

  28个月能建成横跨四国的国际管线?国际同行瞪圆了眼睛:“中国人疯了吗?”

  就算中国人能吃苦,24小时连轴转也不可能完成呀!面对国际同行一片质疑声,孙波心里有数,要想创造奇迹,既要靠顽强拼搏,更要靠智慧、靠创新、靠技术。

  孙波的秘书武冠军告诉记者,那28个月,整个中亚管道团队都处于一种超常的超负荷工作状态。两年多时间里,除去睡觉的三五个小时外,孙波几乎都在工作。

  武冠军粗略统计,那两年,他们每年有100多天是在飞行中度过,而且为了节约时间,孙波都是把航班安排在晚上,因此那两年,创下了几百万公里夜间飞行纪录。而下了飞机赶往驻地的车上,孙波也在办公。在车上,往往是武冠军最紧张的时候,两部手机,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ipad,他都要准备着。往往先拨通一个电话,在孙波通话时,再用另外一部手机拨另一个电话等着,“那真得像打仗一样,分秒必争。”

  指挥这一横跨四国的大型工程,数不清的合同要谈判、数不清的关系要协调、数不清的利益要平衡……孙波精心谋划,化解了无数难题,既费尽了心力,又付出了巨大体力。他恨不能黑夜当成白天过,一天掰成两天过,行李箱随时整装准备出发……

  “智慧加拼命”的工作理念

  “能够创造中亚管道速度的奇迹,更关键的一点是孙波提出的‘智慧加拼命’的工作理念。”中亚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孟向东说:“敢于大胆突破常规,及时调整优化设计方案是我们能大规模抢出时间的关键,而这是要有巨大魄力才能做到的。”

  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宗林告诉记者,单线变双线、直缝变螺旋是体现孙波作为领导者智慧的点睛之笔。最初报告中推荐采用的是单线方案。如果能把单线方案改成双线,由于管径缩小,材料的供应和运输包括施工都会相对容易一些。而且,土库曼斯坦的气,不是一开始就能达到峰值,如果我们先修通一条,不是同样可以按时接气吗?2007年年底,这一大胆的方案提上了评审会。会场内,专家们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孙波的主持下,这一方案终于在开工前获得通过。事实证明,这一巧妙的构想为实现2009年底顺利通气起到了关键作用。

  旧方案是按照前苏联管道建设标准,采用直缝管。这种材料当时全国年制管能力不足300公里,因此光生产管材就要6年多时间。而要把直缝管变成产量可以满足供应的螺旋管,就意味着要改变中亚国家执行的行业标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孙波把俄罗斯科学院相关专业的知名院士和17家钢厂、制管厂的代表全部请到中国,让他们现场了解中国的管道建设和制管工业,最终说服对方接受中国的螺旋管标准。

  2009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建成投产。在气源地土库曼斯坦,中、土、乌、哈四国元首共同开启管道阀门。

  自中亚管道投产以来,连续输气1100多天,累计向祖国供气450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国内用气紧张的局面。正如阿姆河公司总经理邓民敏所言:“我敢肯定地说,当来自中亚的洁净天然气通过四条管线,跨越多个国家,以每天超过1亿方的外输量输往缺气的祖国大江南北、用气的千家万户的时候,感恩、思念孙波的,绝不是目前几亿人家,而是未来几代人的心。”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兼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总经理薄启亮是孙波的大学同学,也是室友,还是开拓海外事业的战友。他说:“孙波是一名杰出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他的作风、品德、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