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气东送”源头探访记
来源: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2012年08月21日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
打印
有人说这里是“火山口”;有人说这里是“毒气库”。
这里其实美如仙境——普光,这个地处川东北的小镇,层峦叠嶂,峭壁林立,河汊纵横,植被丰富。更为重要的是,一条2009年建成,从四川跨越长江,抵达上海,长达2170公里的“气龙”,从这里出发。
多年来,作为国内首个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助力。“川气东送”这条贯穿东西的天然气大动脉,使沿线及东部地区靠拧紧天然气阀门过日子的状态得到极大缓解。
目前,随着普光气田步入稳产期,“川气东送”的另一重要资源支撑——元坝气田工程也在紧张建设当中,川渝盆地正在成为我国油气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7月,记者走进川东北盆地,感受油气及其背后的汗水与智慧。
攻坚克难,造福两亿人
缓缓流过的后河河水之上,一条条长长的输气管道横卧其间——这里是普光采气区P201集气站,“川气东送”长输管道的首站。
“一个三口之家,一天做饭、洗澡等生活用气,大约是0.5方,仅P201集气站每天产量就是350万方,一天生产的气可以供重庆市用上三天。”普光采气区党支部书记柴红卫自豪地说。然而回忆当初,川东北这片蕴含着丰富天然气的区块,开发与利用难度却超出一般人想象。
根据行业标准,深度超过4500米的气藏即属于超深气藏。普光气田中部埋藏深达5600米;元坝气田正在钻进的11口井,平均井深超过7500米,属于超深气藏;最深的一口达7899米,倒过来几乎可以和珠穆朗玛峰平视。要在这样的地层至深处寻找复杂油气藏,要把自远古而来的油气巨龙牵出地面,难度可想而知。
“钻头越至地层深处,就会遭遇更高的温度和压力,遭遇更复杂的压力系统和气水关系”,西南油气分公司副总工程师刘言说,一些国内外的先进仪器无法承受,在井下失去了信号,使许多后续施工难以开展。“当井深超过7000米,每打一米,甚至半米,都可能在中国石油天然气史上创造奇迹和谱写新篇。”
普光和元坝气田还是“毒气库”。复杂地形以及天然气埋藏深、高含硫,对普光和元坝气田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国内外尚无成熟理论、技术和标准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中石化的勘探科技工作者们敢为人先,攻坚克难,水平井空气钻井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的成功运用,大大加快了普光气田和元坝气田的顺利开发,不仅丰富了我国气藏开发理论与技术,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开发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核心技术的国家。
投产两年多来,普光气田日产净化天然气已超过2000万立方米,累计往外输送天然气130亿立方米。作为川气东送的气源地,普光气田的净化天然气年产量现已占到全国10%左右,为“川气东送”沿线六省二市70多个城市提供了优质清洁能源,2亿多人因此受益。
另辟蹊径,成本下降50%
随着我国高含硫天然气资源的不断发现,气田开发背后的成本压力也日益凸显。
由于超深高含硫气体田开发投资巨大,在普光地区,打一口井的费用高达2.4亿元,是常规气井的6.8倍。“元坝一期项目中,整个勘探和建设团队一共测试了20余口井,但只有6口井有利用价值,这无疑推高了建设成本。”刘言说。
而高含硫天然气极强的腐蚀性,对输送管道的抗腐蚀能力提出很高的考验,投入成本也由此大幅上升。一般的输油管道钢材的成本大致为8000元/吨,而防止钢材腐蚀开裂的高镍基合金油管的价格则高达47万元/吨。为了保障气田正常生产,必须攻克高含硫气体腐蚀防护技术难题。通过自主研发,普光分公司创新了抗硫管材腐蚀评价体系,自主设计了符合工艺要求的抗硫管材,保证了管道的抗硫化氢和腐蚀性能,并使成本下降50%以上。
由于川渝盆地气田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净化也是一道额外“费钱”又必须面对的工序。为此,普光分公司引进了总硫回收率在99.8%以上的天然气处理装置,硫磺产量占国内总产量45%以上,用于对外销售和对内循环再利用,有效缓解了国内硫磺供应紧张的状况,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绿色开发,低碳减排75%
整洁的碎石路面、安静伫立的钻井和零星工作在各自岗位的工人——亲眼见到的气田一度让同行的记者们感到惊讶,不禁怀疑眼前的庞然大物是否真的正从地下源源不断地采集天然气。
“天然气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石化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诺言。气田在生产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部分生产污水。每天,多辆白色的吸污车奔波在各集气站与污水处理站之间,及时将生产污水拉走并集中处理,不让一滴污水流出井厂;为了不影响民用电,将钻井队设备全面进行动力更新改造,使用上了网电,减少碳排放达75%,减少燃油成本45%,同时大幅降低了作业现场的噪声污染……
元坝气田开发建设,硫化氢是“大敌”,许多人谈之“色变”。防止井喷与硫化氢泄漏,不容许有丝毫怠慢。在现场进行安全巡视的重庆钻井公司70138井队钻井技术员何科告诉记者,一旦硫化氢报警器检测出液面超过设定标准值,意味着井内气压失衡,可能有硫化氢泄漏的风险,他们将马上关井,同时通知居住在周边的百姓撤离到安全地带。居住在净化厂周边的石人村村民付孝英说:“以前总担心气田开发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现在看来是多虑了。山还是那样青,水还是那样绿,庄稼长得还是那么好。”
中国化工:国际化机遇中崛起中国身影
党的十六大以来,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我国企业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国际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逐年增多。中国化工集团正是紧紧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契机,跨出国门,巧打“双赢”牌,在化工原料和制造业领域迅速崛起,不仅称雄国内,更挺进全球10强。
走出去加速国际化进程
伴随着海外并购步伐的加快,年轻的中国化工集团实现了快速成长,目前已在全球化工100强中居第9位。
从依靠1万元借款发展起来的小企业,到今天成为总资产2477亿元、年销售收入接近2000亿元的大集团;由开创清洗业,到如今成为中国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行业的领航者;从支持国企脱困,重组搞活国有企业,到跨出国门,成功收购6家海外企业,中国化工集团创造了一系列奇迹。在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277亿美元的年销售收入再次上榜,排名402位,比2011年提升73位。
2005年,中国化工集团及其下属蓝星集团总公司成功收购安迪苏。对蓝星来说,成功收购安迪苏,将获得当时全球只有少数几个公司掌握的蛋氨酸生产技术,填补了中国企业在该项技术领域的空白。公司总经理任建新这样描述这次并购:“这一交易不仅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第一次国际收购活动,也是我们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举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此后,中国化工集团一举并购凯诺斯、罗地亚等多家海外企业。2007年9月,中国化工集团与美国最大的私募基金达成协议,美国黑石集团出资6亿美元,持有中国化工重要的子企业蓝星公司20%的股份,开创了央企引进境外投资者的先河。
伴随着海外并购步伐的加快,年轻的中国化工集团实现了快速成长。目前,中国化工拥有6家海外企业,全球共有15个生产基地、7个研发中心,在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加拿大、巴西、印度、新加坡等14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截至2011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通过内生增长和一系列并购扩张,总资产比8年前成立之初时增长了10.8倍,营业收入增长11.3倍,利润总额增长10.7倍。中国化工在中国化工原料和化工制造业中位居第一,在全球化工100强中居第9位。
梳理中国化工集团的国际化历程,海外的安迪苏公司、蓝星有机硅公司、凯诺斯公司等在过去几年间都获得了快速增长,整个集团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任建新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走出去”是中国化工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化学工业实现赶超跨越的必然选择。
协同效应助力内外融合
国际化经营的关键是,在获得海外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和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与国内企业的协同效应,实现双赢或多赢。
任建新曾多次解释中国化工集团参与国际并购6项原则的含义:“买得来”,是把握时机,以最低成本成功地实施并购;“管得了”,是通过科学预算和规范治理结构,实现对海外企业战略、业务方向和高级管理层的领导力;“干得好”,是依靠职业经理人改善运营,持续增长;“拿得进”,是发挥产能、市场、技术、管理的协同效应,加快国内的产业升级,降低海外企业成本;“退得出”与“卖得高”,不是要把优秀的海外企业出售,而是通过海内外的整合与互补,在引进战略投资与资本市场融资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在并购后,中国化工集团对每个海外企业都派出高层管理人员,与外方高管一起承担经营责任,并联络协调与总部的管理衔接,筹备有关技术和产业向国内转移事宜。在日常运行中,总部与海外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络工作机制,每周一次电话会,每月一次经济分析会,有重要问题随时沟通。
中国化工集团在经历多宗并购后逐渐认识到,要加强与境外企业的融合,实现国内外企业的协同效应,包括重构企业组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学习境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双方人员交流与沟通、加速中外文化和管理的融合、加速新兴市场的开发、完善优势业务的产品价值链等内容。
在任建新看来,还有一项可称之为中国化工的核心竞争力,并对企业的国际化起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蓝星海外并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靠的是文化融合,而实现文化融合的关键在于尊重和学习。“国际并购不仅仅是商业行为,还是人与人的沟通,是文化的融合。学习、尊重企业所在国的文化是企业文化融合的关键。与海外企业交流和融合是管理的起点,学习和补充是双赢的基础。文化融合贯穿于并购交易的全过程。”任建新表示。
快速抢占技术制高点
在关键领域快速抢占技术和产品制高点,是中国化工实施海外并购的目标之一。在实施并购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始终被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2006年,中国化工收购了澳大利亚凯诺斯公司。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商,凯诺斯的产品占澳大利亚市场的70%以上。这次并购,让中国化工集团以最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国外乙烯及相关资源,为发展化工新材料奠定了原料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并购澳大利亚的上游油气配套资源可以为中国化工集团所用。而同样的规模,如果国内建乙烯项目,至少需要500万吨炼油、150万吨石脑油作为原料配套,投资成本较高。
随后,中国化工再次出手收购了罗地亚公司的有机硅和硫化物业务。有机硅是罗地亚重要业务之一,目前年产能规模在全球有机硅市场拥有6%的份额,名列第5。并购完成后,中国化工集团有机硅生产能力迅速进入全球前3名。
不仅如此,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化工始终把获取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条件,把专利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收购目标技术水平和竞争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至2011年底,中国化工的专利拥有数量达3457件,位居中央企业前列。相比2004年刚刚组建时的260件专利增长了近13.3倍。
如今的中国化工通过国际并购和技术引进,掌握了有机硅、蛋氨酸、太阳能级多晶硅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利用并购机遇,抢占技术优势,正成为中国化工实施海外并购的目标之一。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中国化工不仅提高了竞争实力,获得了一批我国长期攻关未果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还拥有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份额,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对于未来的发展,任建新认为,中国化工的发展需要立足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通过并购、联盟等方式,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