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不是豪言壮志,而是黄浦江畔的传奇。
这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传奇——浦东经济特区,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300多家落户,也吸引了中国各路建设大军的百鸟朝鸣。
华海由来:冠名寓意立足上海、光彩夺目
1985年,华海公司的前身来到上海,独立承担了上海地铁试验段的建设
1993年7月,铁三局华海公司在上海注册挂牌。当时,这是中国中铁内唯一没有用地域或序号冠名的三级公司。冠名华海,意在立足上海,辐射华东,面向全国,走向海外;旨在不辱使命,扛旗树誉,跃马扬鞭,光彩夺目。
其实,早在深化改革“政企分离”的1985年,华海人就进入上海,承担了石洞口电厂、莘松高速公路、上海地铁1号线试验段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并在上海严重缺煤时,用为职工生活配送物资的铁路自备专用车为上海运煤,受到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的高度评价。1988年12月,华海人参建了南浦大桥。
2001年,中国中铁先后在上海和香港同时上市,华海随之改制为中铁三局集团上海华海工程有限公司。2010年,中国中铁战略重组,华海作为全资子公司,划归新成立的中铁上海局。
冠名在变,然而华海人为大上海、为浦东新区建设的斗志和初心,从来没有改变。
华海功绩:位列入沪百强企业前列
华海公司参建的上海地铁1号线工程获詹天佑大奖
上海及浦东特区驶入新的发展快车道。华海人也乘势而上,勇当建设主力军。
1991年11月,华海人中标杨浦大桥浦东主引桥四标工程,仅25天就赶在寒流前完成制桩627根并打下第一根桩,提前34天完成承台下部工程,用开工第一、质量第一、竣工第一的佳绩,彰显了铁军风采。
1992年,在市府一号工程、以“申”字设计、总长64.19公里、三横三纵的环绕高架立体交通网建设中,历时7年,完成了内环高架2.2、2.10两标,延安西路地面1.1、高架2.1两标工程,成为参建主力。
继南浦、建设后,华海人再接再厉,1994年4月,中标徐浦大桥浦东引桥四标段;之后,又参建了卢浦大桥、奉浦大桥的施工建设,成为国内参建黄浦江上大桥最多的央企,为浦东浦西交通便捷、经济一体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5年,中标莲花路立交桥、东湖立交桥工程;1997年,先后承建上海外环线莘庄立交桥4.1标工程、上海第一条引资建造的高架路逸仙路2.4标工程、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主进场路四标工程、上海远东大道15标川杨河大桥主体工程。
2000年以来,先后承建了上海市高速公路网“九加一”的重要组成部分莘奉金高速公路西段1标,浦东新区国际机场次进场高架快速路,浦东新区浦川路跨龙东大道立交桥,浦东新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大型互通式立交工程,浦东大道,上川路拓宽改造工程,地铁2、4、6、8号线浦东段整体道床轨道工程,2号线川沙站和华夏东路车站以及11号线三林站工程等众多工程。
在地质软弱、管线纵横、交通繁忙、场地狭窄的情况下,华海人以率先开工、文明工地、爱民工程、优质工程等特点,多次荣获上海市政金奖、铁道部优质工程一等奖、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连续5年荣膺“上海市优秀公司”、4次评为“上海市优秀施工企业”,被表彰为“上海市国内协作优秀企业”,信誉排名位列入沪百强企业前列,用加速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浓墨重彩,饮誉申城。
华海故事:见义勇为事迹列入当地大事记
光阴荏苒,过去的岁月,令人心潮澎拜,利与义、苦与甜,都铭记了华海人无尽的故事……
1997年8月5日14时28分,华海公司浦东新区远东大道川杨河大桥工程项目部,突然跑进一名附近单位的民工,用颤抖的声音喊道:俺的几个伙伴,在附近敷设地下管道,被有毒气体熏倒在里面,下去营救的人也没了音讯。
人命关天,险情就是命令!正在紧张工作的项目财务主任朱松涛、人事主任秦绪刚等人闻讯,立即从办公室里冲出来,一边启动安全应急预案,通知青年突击队带上鼓风机救援,一边飞奔赶往出事地点。
简短了解情况后,共产党员朱松涛让民工们准备一些湿毛巾暂作防护面具,与迅速赶来的青年突击队一起,展开了紧张营救。
朱松涛用绳索捆住腰间,用湿毛巾围住脸,抢先下井,顺着管道向前摸索前行。秦绪刚交代井上的人“若不见绳索动了就赶紧往回拽”,紧接着带着5名突击队员,按相隔5米的距离鱼贯进入,也和朱松涛一样顽强向前摸索,终于找到了中毒晕倒、人事不省的民工兄弟,并用绳索捆绑,将他们营救出来。
浦东新区远东大道工程建设指挥部得悉后,专门发出通知,号召全线参建各单位、全体指战员向他们学习。遇险民工的所在单位专人登门感谢,并赠送“见义勇为、铁军风范”的锦旗。他们的事迹被列入浦东新区1997年精神文明建设大事记。(中铁上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