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讯 3月31日,历经6年的艰苦奋战,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成昆铁路复线吉新隧道贯通,为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吉新隧道全长17.6公里,为全线第二长隧道。隧道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洞身不仅需要穿越18套不同岩层的山体,还面临着长距离白云岩“砂化”这种极为特殊和罕见的地质难题。由于白云岩“砂化”,再加上高压富水,施工中曾发生数十次涌突,堪称在“流沙中打隧道”。
半个世纪前,由于施工技术条件落后、难以修建长大隧道,先辈们在此发挥聪明才智,采用小坡度和短隧群方案,创造性地运用“8”字形展线,形成上、中、下三层线路重叠方式,通过地形差高达196米的路段。施工中,铁路建设者为此付出了极重代价,不少人长眠于此,每当列车驶过“修建成昆铁路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陵园”时都会鸣笛致敬。
如今,为解决富水白云岩“砂化”隧道施工难题,中铁二院和参建单位员工继承成昆铁路精神,大力开展科研攻关,通过物探、钻探等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探查白云岩砂化程度和地下水发育情况,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分类施策”的原则,采取注浆堵水、靶向泄水、分水减压等方式,改善隧道围岩条件;采用“钻爆+铣挖”、微台阶等工法减少开挖扰动,降低涌突风险;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全工序的信息化监测,成功完成长达1.6公里的白云岩“砂化”段落施工任务,形成了隧道白云岩“砂化”综合处理技术。
老成昆铁路设计图
在新成昆铁路勘察设计中,中铁二院在吉新隧道选线时,采用了遥感判释、大地电磁物探等综合勘探技术,查清了峡谷两岸滑坡、泥石流、堆积体等较差地质,并贯彻减灾选线的理念,设置了17公里的傍山隧道,一举穿越几十条大型沟壑,不仅有效规避了泥石流、洪水、高位崩塌等重大风险,还减少了隧道里程,缩短了列车通行时间。
成昆铁路复线建成通车后,将大幅提升西南地区铁路客货运输能力,密切中国西南与西北地区、西部与东南亚等地区的互联互通,对繁荣民铁族地区经济以及推进西部大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