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讯 中铁隧道局崇太长江隧道项目部积极践行大商务管理,着力强化价值创造型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安全高效推进与效益最大化,获得信用评价2次A+、1次A,创新的“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落地应用。今年3月,作为标志性项目,中国中铁大商务管理再提升暨降负债三年行动动员部署会与会人员进行了观摩。
崇太长江隧道是沪渝蓉高铁控制性咽喉工程,将成为世界盾构机独头掘进距离最长(11.325公里)的高铁隧道。隧道全长14.25公里,其中盾构段长13.2公里,使用“领航号”盾构机掘进,2022年底开工,目前累计掘进超过5660米。
标前经营与示范引领,抢占发展先机。项目团队以“超前布局”为核心,由技术、商务、工程部门组成的“铁三角”团队,从项目初设阶段积极开展对接,梳理7大类方案及成本清单,制定146项管理制度,确保预算合理及风险可控。以“打造世界级超大直径盾构标杆工程”为目标,确立“精益管理、智能建造、品质领航、生态亲和”的理念,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施工作业,项目被国铁集团列为开工标准化示范点。
科学筹划与资源整合,实现降本增效。中标后,项目部以“策划先行”为准则,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比选降成本,通过多方案论证,以“永临结合”等为场地布置策略,节约用地近百亩。通过设备评估与可靠性认证,采取新造+既有顺序投入方式,节约盾构设备投入及相关配套费用。
工程需求与问题导向,加速施工进程。项目部以“一体化管理”为核心,强化施工组织,实施“全员参与、按劳分配”机制,推行“加人不加钱,减人不减钱”策略,单月产值提升50%,人均月产值达270万元。成立“技术尖刀连”,提前3个月建成国内首条自动化管片生产线,实现管片的达产、稳产。管片厂通过“智能预制+数字化管控”生产流水线,实现工序自动采集,生产效能提升20.8%,人员投入减少35.7%,提前3个月投产。以工程需求与问题为导向,以全要素工程数据为底座,围绕盾构施工全工序流程,让盾构施工由单点突破到多系统集成协同,盾构掘进效率大幅提升,降低了人工费、间接费。
智能建造树誉创效,引领行业标杆。在崇太长江隧道成功应用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形成“智能感知、智能设计、智能预制、智能掘进、智能安装、智能构筑、智能环控、智能运输、智能管控”等九大成果,智能建造贯穿崇太长江隧道建设全过程,在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等方面,引领盾构隧道智能建造进入V2.0时代,隧道综合掘进效率较传统提升2.4倍,平均月进度达到600米,创下单月掘进718米的纪录。管片厂实现每环拼装时间小于40分钟,效率行业领先。内衬施工通过BIM仿真优化工序,实现空间互不干扰的同步作业。 (刘佳欣)